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科技前沿>正文

前《自然》杂志主编:科学家应跟着创造力走

2019-05-28 16:46 来源:新华网

科普更像是传播科学,科幻完全不同于科学和科普

   思客:《自然》杂志是很著名的国际期刊,很多人会觉得在这样一本杂志上开设科幻小说专栏比较奇怪。

  菲利普·坎贝尔:其实很多著名的出版物都喜欢出版一些比较有趣、轻松的作品。当时我还在《自然》,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直到我的同事亨利·吉提出来要建科幻专栏的建议。

  我非常喜欢他给我提供的那些作品,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科幻作品,有一些科幻作品非常有意思,也能给人们带来灵感。亨利·吉以及其他编辑确实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带来灵感的作品。

  我后来发现我们的读者分为两类,一类会无视我们的这些科幻作品,一类则非常喜欢我们的科幻专栏。最后我们决定保留这个科幻专栏,因为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它。

 

  思客:您有非常喜欢的科幻作品吗?可否给我们推荐一下?

  菲利普·坎贝尔:我最喜欢的是阿瑟·克拉克的作品——《2001》。我也非常喜欢阿西莫夫的作品,从一些人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可能没那么有意思,但从科学的角度看阿西莫夫的作品是非常有趣的。

 

  思客:您如何看待科幻、科普和科学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菲利普·坎贝尔:我觉得科幻是完全不同于科学和科普的。科普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是基于现实,和现实有联系的。而科幻也可以预测未来,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不完全基于现实,比如奇幻作品就不完全基于现实和科学,而我喜欢的科幻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我觉得科普更像是一种大众传播,但是科幻是完全不同于科普和科学的。

 

在成果设计之初,科学家就应考虑到如何进行科学转化

 

  思客:现在有些青年科学家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上,而不大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菲利普·坎贝尔:现在确实有很多年轻科学家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论文方面,我觉得如果他们的研究工作是基础性的,他们把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转化他们的研究成果。

  如果他们的成果在设计之初就是可以转换、可以被使用的,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他们设计之初没有抱着这样的想法,而业内或者政策制定者却想要快速转化他们的研究成果的话,那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我觉得大学应该建立起对接业内人士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桥梁,帮助这些科学家更快地转换他们的成果。

  从科学家这方面,他们也应该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未来是会被投入应用、会被进行转化的。有时候这些科学家,不管是老的科学家还是年轻的科学家,他们所做的研究难以得到应用或者难以被转换成成果,这是因为他们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把这个理念考虑在内。所以我觉得科学家们在设计这些研究成果之初,就应该跟以后想要应用他们研究成果的人进行沟通,这样在设计之初的环节,他们就能把快速应用这一点纳含在其中。

 

颠覆式创新:跟着创造力走,并时刻关注运气在哪里

 

1

菲利普·坎贝尔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新华网 陈振 摄

  思客:您多年都在《自然》杂志总编辑的岗位上,让您最感到兴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是什么?

  菲利普·坎贝尔:对于我来说,在印尼的一个岛上发现弗洛勒斯人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个伟大成就。

  对我来说比较激动人心的发现还有,我们发现在其他恒星的周围有围绕的行星。这里的恒星不是太阳,而是其他恒星。现在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之外有几十颗行星。

  还有一个发现是人类基因组,我们现在可以利用人类基因组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能利用人类基因组帮助人们变得更加健康。

 

  思客:您对于人工智能有什么看法?

  菲利普·坎贝尔:我觉得人工智能对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搜索文献。我是一名编辑,也是一名出版商,所以我在文献方面是特别关注的。现在我们拥有海量的文献,不管是科学方面的,还是社交媒体的,亦或是各种各样公共的文献,对于我来说能够在这些文献中进行搜索,能够搜索这样的历史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思客: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模仿式的创新,一种是颠覆性的创新。您觉得对科研人员而言,如何培养颠覆式的创新能力?

  菲利普·坎贝尔:我觉得很难刻意实现这种颠覆性创新,因为它涉及到你的运气和创造力,你才可能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有预料到会发现的东西。因为有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这个成果是颠覆性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唯一的回答就是,跟着你的创造力走,并且时刻关注运气在哪里。

  我听过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他们经常会说在实验室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有的时候他们就追随着这些意外事件,发现了之前意想不到的一些成果。

 

未来中国会成为最科学化、科技化的国家之一

 

2

菲利普·坎贝尔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新华网 陈振 摄

  思客:中国现在有大量的科研人员,也有很高的发文需求,但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像《自然》一样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菲利普·坎贝尔:我觉得如果中国想要有这样一份期刊的话,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

  我现在在中国能看到这样的决心,我们跟中国也在紧密合作,帮助推出一些期刊。我们也会接纳中国的访客来我们的办公室看我们是如何做出成果的,我也会教这些访客如何推出这些期刊,如何推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期刊。

  我觉得如果你想成功的话,就必须要有国际化思维。比如在社论方面,你要广纳不同角度的思维,以《自然》为例,我们有来自中国的团队,也有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团队,这种国际化思维非常重要。

 

  思客: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您如何看待这些年中国科学进步发展的一些成就?

  菲利普·坎贝尔:我觉得这样的进步是十分惊人的,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都持续在科技和技术上进行投入,尤其是在过去十年,大家可以看到《自然》杂志上所发表的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数量以及质量都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我觉得在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中国都在进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中国的进步是非常杰出的。我觉得未来中国会成为最科学化、科技化的国家之一。

 

  思客:《自然》杂志和中国未来会有哪些合作?

  菲利普·坎贝尔:《自然》和中国已经共同推出了很多期刊,这方面会继续推进。我们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办公室,我们也会去很多出版社进行参观、跟他们交流,很多出版商也会来我们这里参观、跟我们交谈。

  我们会举办一些圆桌讨论,去看中国现在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又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中国有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如何帮助中国实现这些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标准一直是很高的,这样我们才能够跟中国共同成长。

  我觉得未来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和中国合作的进程不会放缓。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