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程东建 通讯员李军 安徽省阜阳市文明之光志愿者协会于2017年4月在阜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由颍上县黄桥镇李超等人倡议发起,现有会员500余名,其中党员志愿者占比达42%。几年来,该协会秉承“凝聚爱心、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策划实施各类公益项目40多个,引领广大志愿者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被颍上县委组织部、关工委联合授予“关爱下一代先进组织”、被阜阳市文明办授予“阜阳市优秀志愿者组织”荣誉称号。
该协会积极依托和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平台、提供丰富的题材,找准群众的需求点,认真做好公益行动召集工作,精致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既为党员搭建服务平台,又为群众提供服务项目,在广大志愿者和群众中架起了一道公益桥梁。
汇聚各方力量,激发党员争做“公益先锋”
一是在职党员带头行动。协会注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党员中招募志愿者,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进厂矿服务企业、进社区文明共建,进农村精准扶贫,为公益项目的深度开发、实施提供很好的资源支撑。
二是普通志愿者紧随其后。普通志愿者积极通过“互动性”服务、“全天候”、“便捷式”服务,累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外出农民工,受惠人群超过4千余人。
三是社会各界合力联动。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组织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为民服务项目。同上海市家玲物业公司、温州市阜阳商会、安徽明朗物业有限公司、颍上县八里河水世界等30多家省内外企业、单位、公益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使得协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得到不断扩大。
实施创新举措,开辟为民服务“新兴地带”
一是线上与线下联动。采取电话询单、上门点单、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征集群众微心愿,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引入“互联网+”思维,每季设计一个现场主题,借助活动营造氛围,传递人文关怀,宣传公益典型。
二是无形与有形互补。在颍上火车站建起了第一个有形志愿服务站点——雷锋志愿服务驿站,常态开展“学习雷锋•送旅客安全”活动。在村(社区)设立“公益工作站”,服务周边留守妇女儿童。协会艺术团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进社区、进校园、进敬老院等宣传活动,弘扬慈善精神,培育慈善文化。
三是常规与突发同抓。目前,协会成熟运作的常规公益慈善项目有8个,其中“关爱留守儿童•托起明天的太阳”“慈善送温暖•儿女在身边”“圆梦助学•益路同行”“垃圾不落地•创建文明城”“接你回家”活动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关爱救助帮扶480余名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大学生和70多个特困家庭。此外,协会还根据社会热点事件开展相关公益活动。
打造特色品牌,放大慈善公益“辐射效应”
一是群众心中好榜样。200多名党员志愿者通过常态服务、结对服务、集中服务、个性服务等形式,帮助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燃起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的希望。多名党员志愿者被表彰为“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全国优秀志愿者”“阜阳市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二是点亮爱心照四方。在阜阳、颍上等地先后成立阜阳市区志愿者服务队、颍上三八集团志愿者服务队,黄桥镇文明之光志愿者服务队等文明之光志愿服务队,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文化、法律、电力、医疗、扶贫和教育等服务,带领更多的人行善举、做好事。
三是商家纷纷来解囊。大力开展菜单式、代理式、互助式项目,通过协会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企业商家已经有40多家,社会捐助近50万元,做到以商养善,以善助商,进一步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
通过实施“党员+公益”的实践表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打通,要看党员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是否已被激发,要看是否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解决群众的问题;要看为民服务活动是否能够长期化、常态化开展,切实保障“最后一公里”畅通,让人民群众享受公益带来的精准帮扶。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