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文化看点>正文

少林秘技——地术拳 

2017-05-24 15:03 来源:《祖国》杂志 作者:陈伟强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而且傲立于世界的民族之魂。“中国武术最原始的本质,必然就是击技”。击技是运用躯体达到击技作用的运动,凸显击、技、防之技能。“击技术来源于传统武术,是传统武艺的根本所在”。击技之术常见手搏、脚踢等直立性的搏击术。“终极格斗最终在于地面的击法”,地术拳则擅长利用躯体在地面的搏击术。
  地术拳的传承情况

  据史料记载,福建民间历来习武成风,“拳兴于齐, 剑起吴越”,历经数百年延续不断。据福建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调查统计的资料表明, 八闽大地的南拳, 流行广、影响大、体系完整的有7 大拳种,近千个套路。其中,颇负盛名的地术拳,也被大众所熟知。




  在传承方面,地术拳先受戒于祖上训诫,加之旧观念的制约始终没有放开,故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收徒传承,只是传授些武术的招式或套路给地术拳习练者作为传承,其真正内涵文化(系统)传授少而又少。故而,造成地术拳学的人很多,精的人少的尴尬局面。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对冲,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导致一些优秀的东方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可喜的是今日的地术拳已进入国家传统武术套路之列,以福建南拳之名,作为竞赛套路在专业训练队中推广。因地术拳套路结构、布局及其元素符合竞赛“高、难、美”的得分要求。但专业队所采用的地术拳元素只是用于套路竞赛使用,缺乏地术拳的内涵文化(击技文化)。而民间传授学习的地术拳又缺乏地术拳基本功法中所要求的手、眼、身、步,法;跌、扑、翻、滚、摔;以及对腿脚功的要求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术拳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地术拳作为传统武术项目,对基本功要求是非常之高,特别是对地面的基本功要求,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就等于无法领会其真正的地术击技之内涵,也无法登其殿堂、窥视其奥妙。许多习练者都被“摔”功所拦,无法再前行,望“摔”而止。
  地术拳击技分析
  地术拳属于宗门武技,是寺庵僧尼秘传之术,尼姑修炼的防身护庵技决定了地术拳的击技特点。击技元素因此多以慈悲为念,制服为上,多以防御性与后发制人,多以擒拿手法、锁控之技、捆绑之术来制服对手。

  纵观地术拳套路的技术与击技,80%为先防御性的进攻,多是先防后攻,先柔后刚、先拿后击,多柔缠少刚击、多绵劲少穿力。以闪躲避其锋、缠拿制其人为技术招式结构,其上、中盘招式多以先闪、躲、避,后贴、推、拿。讲究柔、缠、巧。下盘招式多以锁、捆、绑来制服对手。


        


  前期是尼姑的身体与特性决定以柔缠防御、以柔制刚,后期的传承秉承着传统模式加以劲道与霸气演练,仍是以防御性的击技,讲究了一招制服的特性。特别在下盘招式上加以刚猛性的关节技与“摔”功上的拓展练习。更注重“铁脚功”的训练,如虎添翼地增添了地术拳的杀伤性(两脚似铁剪刀,扫剪对手膝下胫骨)。
  地术拳地上的动作占拳术的80%。其中、下盘主要是在刚性对抗中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才避其锋、攻其虚的防御性反击,这种出其不意的反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一招制敌、反败为胜的效果。
  中盘以低桩、伏犬步闪避其进攻,以灵巧、快捷反击,主攻对手的支撑脚膝与胫骨等薄弱部位,瞬间致使对手失去进攻能力。如:“灵犬摆尾”就是闪身对手的腿脚、利用时间差,转身扫其支撑腿的膝部或胫骨外,使其一下子失去进攻能力。
  拳谱日“地面绞杀技,鬼神要哭泣”。下盘则是地术拳的灵魂,在地面施展扫、绞、剪、缠、击等,使对手防不胜防,瞬间制服对手。从技击元素上分析,有主动入地击技与被动倒地后反击,主动入地是在“恰当瞬间”以闪身施展。如:“神犬落地金绞剪”就是趁对手在上盘猛烈进攻时,趁势转入地面,用双脚剪其胫骨,使其失去进攻能力。
  地术拳风格特点
  地术拳是武林奇技,集南拳北腿、地躺、擒拿锁控为一体的拳种。其属于南派系列,但又有独特的地面跌、扑、翻、滚、摔,貌似地躺的各种摔法。又属仿生象形拳,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等象形元素,这些组合构成了地术拳的整个要素。
  地术拳贯穿着佛门的禅功文化,结合僧尼习练的轻巧、禅念,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巧取胜的特点。加之僧尼传授于佛门的禅念、拳理演绎出独步武林的奇招。又巧妙地结合“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和“机械力学”在人体结构运动中的运用。在实际对抗性中,以巧妙的反关节原理,轻松地擒拿、锁控对方。以上、中、下,三盘多变的身、手、脚的配合,出奇多变的动作制胜对方。

  但从整个动作结构上分析,地术拳又有很多舒展元素与绵柔力道,且配合较多腿脚动作。从地术拳整个套路体系风格中分析,其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表达拳势的刚劲磅礴之慨,又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表达拳意的舒展飘逸之感。以给人刚烈多变、阳刚之美、多手法少腿法的南少林风格和给人舒展大方、安然自得、少手法善腿法的北拳风格汇集于一身,形成以南拳为主体,辅以北派腿法的拳法。故才有地术拳是一个“似南非南、似北非北”的拳种的说法。




  地术拳击技原理
  “击技应遵循科学原理与自然规律”。地术拳的击技术是“几何力学”与“人体结构学”的结晶。且在地术拳的中、下盘击技线路与击技章法中尤其凸显。
  几何学中的“最短距离”、“最佳线路”,物理学的“极限力度”、“杠杆原理”,人体学中的“生理结构”、“脆弱部位”是指导地面击技实战应用的理论依据。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地面击技的技术上,打下夯实基础的理论支撑。才能掌握时机利用对方的生理弱点,准确有效地实施所掌握的击技动作,成功降服对手。
  击技需要最佳距离、锁控需要有效支点,动作需要时机(时间)、速度、力度的配合,降服对手需要一击而中要害,使其失去博击能力。这些是地面的击技原理的理论支撑。

  地术拳击技在自由搏击运动中,尚属蓄苞待放的一朵奇葩,尚未完整地挖掘、拓展在现代搏击运动之中。只有积极地在对练中挖掘,在对抗中提升,在传承中弘扬,加之系统的研究与训练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搏击之中。(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地术拳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