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夯实脱贫攻坚“造血”功能。近年来,四川梓潼县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参与、贫困户主体”的基本原则,充分依据各乡各村各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夯实扶贫产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贫困户致富奔康的内生“造血”功能基本形成。
党建引领产业扶贫
梓潼县三泉乡天星村“全康扶贫专业合作社”的“1+5”生猪扶贫代养场,2000多头“扶贫猪”正在茁壮成长,长势非常良好,预示着三泉乡的贫困户今年必将有个好收成。据代养场饲养员孟清秀介绍,现在这批猪是三泉乡“全康扶贫专业合作社”今年养殖的第二槽猪,这批猪于七月份补栏,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饲养,现在大多有两百来斤了,预计12月底就要全部出栏,届时贫困户就会参与今年第二次扶贫产业分红,然后就可以开开心心过大年了。
“1+5”生猪代养场内景
据了解,三泉乡共有精准扶贫户60户,分布在全乡6个村。2016年,该乡借助“1+5”产业扶贫新模式,由乡党委政府牵头,组建了“全康扶贫专业合作社”,把全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多方筹资修建正大扶贫 “1100”生猪代养场两栋,年出栏生猪4400头。前五年每户贫困户每年大概能分到3000到5000元钱的代养利润(产业红利),五年后每年将分红8000元以上。天星村村主任魏吉金说:“今年合作社于6月20日给贫困户分了红,当时每户分了1050元,年底还会进行第二次分红,预计每户贫困户全年分红将达到2500元左右,贫困户对这种不直接参与管理、不参与养殖的产业扶贫模式十分满意,扶贫带动效果相当显著。”
三泉乡乡村产业基地蔬菜产业发展良好
据介绍,梓潼县重点发展的30000多亩秋季蔬菜目前已进入成熟期,蔬菜产业带动全县精准扶贫户1200多户奔向小康。仅此一项,帮助全县贫困户产业增收超过1.5亿元,同时基地务工收入1000多万元。三泉乡金山村积极响应全县号召,辖区发展的两百多亩秋茄子喜获丰收,本地12户精准扶贫户常年在这里务工,每户年收入达20000余元。金山村党支部书记何代平介绍:“我们主要是以劳力输出为主体,引导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赚钱,个体经营户用的劳力比较多,每天有30到40位村民在本地务工,一个月贫困户的务工收入在七、八万左右。”
梓潼县生态猕猴桃基地
据悉,2018年,梓潼县紧紧围绕 “17个贫困村整体退出贫困序列、1228户3477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终极目标,按照贫困户既脱贫又不返贫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以党委政府主导的组织型、以专合组织牵头发展的带动型、以联系部门帮扶贫困户的支助型和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自主型四大产业扶贫模式,认真做好10万亩海椒、10万亩蔬菜、5万亩水稻制种、20万亩蜜柚、300万只蛋鸡、50万头生猪产业布局,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全县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参与贫困地区农业开发,形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贫困户”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并着力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用好用活产粮大县、产油大县等财政奖补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截止目前,梓潼县共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近300个,家庭农场1000余个,建立各类农业基地85万亩,涉及贫困户5000余户。“蛋鸡、水稻制种、生猪、蜜柚”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全省“四个第一”规模。“1+5”生态循环产业帮助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0.22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4万人,通过“以奖代补”奖补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自主发展中药材、优质稻、土鸡土鸭等小家禽30000只、生猪1500头,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1500元,惠及贫困人口3000余人。(文/图 刘仁喜 陈仁康 林中伟)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