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正文

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2018-10-12 17:05 来源:人民网

初秋之时,一袭中国风的白衣长裙,搭配精致干练的盘发,在自家的客厅,李谷一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聊到歌曲,她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如果不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说到激动处,她会手舞足蹈,不经意间带出几句家乡话。仗义执言的个性、言语间流淌的音乐情怀,让人恍惚间觉得,她还是那个唱着《乡恋》的湘妹子。

“《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

人民网:1980年,您演唱的《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虽然问世之初,也受到争议,直到1983年的春晚舞台大获成功,您与《乡恋》一起,成为印在人们心中的“身影”与“歌声”。 在您看来,这首歌为什么能成功?

李谷一《乡恋》这首歌应时代而生,是改革开放的信号弹。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普遍禁锢,对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歌曲演绎手法,缺乏系统认知;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脚步,解放思想观念,坚定内心声音,尝试多种创作手法写出了《乡恋》。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歌的歌词更加人性化、细腻深情,贴近群众;编曲上融入架子鼓、电吉他等乐器;演唱时,我没有用高亢“口号”式的处理方法,不集中全部力量发声,而是运用“轻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饱含深情又娓娓道来。这种用法在当时受到争议,在一些人眼中,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也有鼓励的声音,那时,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朋友的来信,他们支持我继续演唱。这些肯定的声音,给予我歌唱的勇气。在群众的呼声中,这首歌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现在看来,对于《乡恋》的争议,是新旧文艺思想的交锋;《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如果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这首歌的传唱,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人民网:您曾说,很感激改革开放,让您与《乡恋》在坎坷中成长,虽然历经磨难,却终于走上光明大道。改革开放为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机遇?

李谷一:改革开放让文艺工作者如沐春风,解放了思想,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方向。歌唱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动机与效果统一。文艺工作者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创作,遵循 “真善美”的原则释放情感,这一点绝不可以脱离。

歌唱,不仅要寓乐于教,予人思考;也要陶冶情操、浸润人心。文艺创作是有温度的,要以人为本、扎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时代、用歌声鼓舞人心,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每一年我唱《难忘今宵》,所期盼的都不一样”

人民网: 1984年,您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难忘今宵》传唱至今。今年春晚舞台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您的心情有何不同?

李谷一:第一次演唱《难忘今宵》,更多的是期盼的情感,盼望国家尽快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我记得最早去广州,看到一座立交桥,当时觉得很新奇;可没过多久,全国遍地都有了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断翻新,悬浮铁路、高铁等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时候再唱起这首歌,看到的是国家的惊人变化,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每一年唱《难忘今宵》,我所期盼的都不一样。其实,这首歌不单单属于我个人,也属于观众和春晚这个舞台。虽然有时,并不是我一人演唱,但我能成为首唱,并一直与这首歌产生联系,我感到特别荣幸。

李谷一家中所挂《难忘今宵》的字画

回首35届春晚,《难忘今宵》用了32年,甚至成为春晚舞台主题曲的标志,听不到这首歌,观众会觉得晚会没有结束,不够圆满。春晚演出后台,有一位灯光师傅,每年他作为幕后工作人员,要依据节目单听调子、配灯光。有次他对我说,每次《难忘今宵》这首歌响起,心里就感到平静,因为这意味着晚会即将落幕,他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质朴的话语、憨厚的微笑,印在我的心上,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演出,背后都藏着许多难忘的故事,演唱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情感融入其中,今年也是如此。

我有一个心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这首歌在春晚舞台用了32年,希望音乐界同仁能够拥有奋起直追的力量,写出一首超过《难忘今宵》的曲子,或许它可以叫《今宵难忘》。前40年是《难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难忘》出现。


“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人民网:您的许多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妹妹找哥泪花流》等一系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歌曲成为反复播出的经典之作,您认为这些作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李谷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改革开放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创作环境激发了艺术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情感,调动多种演唱方式,作品风格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使得整个文艺舞台丰盈充溢,如一剂强心剂,坚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心。

人民网:您认为,经典作品有哪些评判标准?

李谷一:经典作品首先体现于思想性。音乐作品创作要符合时代的精神要求,具备“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作品具有艺术性,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层次观众的需要,从中释放音乐的魅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其次,是群众性,经典文艺作品都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除此之外,就是实践性。经典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浪潮,文艺作品不断更迭,那些最终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

人民网:近年来,您频频与年轻人合作,甘愿给年轻人做绿叶,鼓励年轻人去创新,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看法?

李谷一:将流行音乐的发展放入整个乐坛来看,目前的发展不够平衡。今天发展到改革开放40年这个节点,我认为模仿的阶段可能要结束了,现在的文艺创作更多需要沉淀,文艺创作者应该思考和审视,创作出更多符合国情和国民的“高精尖”作品。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发扬。其实,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就很好,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经典的中国流行音乐,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我不赞成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演唱,我们的母语不应该随意用其他外来语代替,这是我从艺多年一直呼吁的,是我的一点期望。当然,中国的音乐人到国外去演唱,可以把它翻译成外文,从而让外国人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中国,这是好的。我并不排斥外语,它作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对外展示中国风貌。我们的音乐人要有意识地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来创作我们的作品,并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语言的自信。

人民网:您曾经说过“让学生一定学家乡戏”,您的作品戏歌《故乡是北京》也在去年登上了央视的《中国戏歌》节目,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结合的问题?

李谷一:戏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戏曲和歌唱在表演领域中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和分支,我们精心地把戏曲、歌唱栽培嫁接起来,形成的一种特别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就是戏歌。戏歌一定是歌唱演员来唱它,而不是戏曲演员唱。我们在演唱时,将戏曲演员的表演手法融在歌里,与戏曲有所区别。

我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出身,将戏曲元素揉进音乐,这种方式在我的作品里比较常见。记得唱《浏阳河》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有几个湖南方言音是不能改的。这些字句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一出口,就具辨识度。戏歌通过吸收戏曲元素,谱成新的歌曲用以舞台方式呈现,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倘若我们不去发现、创作和演绎,它很有可能被时间遗落,这将会是遗憾。

李谷一与丈夫肖卓能生活照

人民网:所以说,是歌曲的形式让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谷一:没错,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才能生长和延续。我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多去学习一些自己的家乡戏,哪怕只有一小段也行。这是对自己家乡的保护和宣传,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以文艺助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盼,更是我们一生要去思考与树立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发展,才有开阔多元的前途。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几百种民歌和戏曲,如果我们能够扎根于这片浩瀚汪洋的文化大海,踏实、灵活地学习运用,还愁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吗?我觉得一定会的。


“艺术道路上的高峰在前面,并非在脚下”

人民网:近些年,您帮助挖掘过大量的后起之秀,比如您和霍尊合作的《一念花开》等。您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谷一:能够成为大家喜爱的歌手很重要,前提是要具有出类拔萃的业务条件。舞台魅力对于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有一些演员一上舞台就招人喜欢,这是天生的舞台魅力。当然,也有很多演员是通过思想和专业业务的提高,被观众接受和喜欢,这些都是优秀的演员和歌手。

李谷一与霍尊合作《一念花开》

霍尊的嗓音条件、唱法运用、对歌词的处理包括外形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卷珠帘》这首歌,对歌唱者唱腔的要求非常细腻,其他歌手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调试把握的部分,他却处理得游刃有余,这就是他的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歌唱演员都是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痛苦的锤炼中,才能百炼成钢。此外,音乐同行的支持也同样重要,这些帮扶会助力歌唱达到一定高度。

我从艺五十多年了,自认为艺术并不精湛。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感觉到达了一个小峰顶,实际回头看,又是平地了。艺术道路上的高峰永远在前面,并非在我们脚下。

人民网:您一路走来,虽然已有很多经典作品,但依然坚持创新。这几年,您和台湾音乐人小虫合作,推出不少新歌,像《龙文》等歌曲,您的感受如何?

李谷一:我记得合作过四首歌,开心之余,心生感谢。与小虫的合作,开拓了我声乐艺术的另一维度。过去,我主要是运用高声部和中高声部演唱,几乎不会涉及到中低声部。在这几首歌的演唱中,我开始尝试进行中低声部的运用和控制,录制前我十分紧张,毕竟年岁不比从前,身体素质、嗓音状态等都有所下降。出乎意料的是,演唱效果都还不错,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音乐表演要勇敢尝试,敢于跨界才能出新,同时也要敢于“试错”,总有一刻,你会挖掘出未知的潜力,它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人民网:回顾您57年的歌唱生涯,您觉得音乐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谷一:改革开放这40年,我们也老了40岁,从青壮年到老年的过程很快,回想自己从艺这57年,也算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苦而坎坷的艺术道路吧!音乐,是我人生的第二生命。我的工作、我的艺术追求与歌唱就是我艺术生命的全部。它们是一直伴随我走过这么多年的动力,这种感觉可能一直到我生命的结束也不会忘掉和丢掉,我会不断探索与创新。

我希望在下一个40年,国家变得更好、更富强;我们的艺术道路越走越顺畅,创作力量越来越强,人才辈出,好作品不断。对此,我充满期待! 

李谷一写给人民网网友的寄语:用心歌唱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