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四川平武县把就业扶贫作为支撑贫困户快速脱贫、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从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四个维度”扎实推进。截至2018年9月,全县有劳动能力的45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4180户5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达总数的80%以上。
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宽度”
抓好“劳动力素质”这个先决条件,提能力、开眼界、强愿望,提高岗位“适应力”。
领导重视就业扶贫
抓实政策宣传提振信心。针对性开展就业政策宣传,让每一位贫困劳动力都能够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在交通要道、主城区、人口聚集区悬挂宣传标语。在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所)”设立就业扶贫政策宣传点,利用逢集赶会、重大活动等群众集中的时机,为群众现场解读政策。印发《平武县就业脱贫政策宣传手册》5000多册,逐户发放并由帮扶干部一对一宣讲。每月发送“人社手机报”短信6000多条,精准向贫困户传递就业脱贫政策。
办好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依托平武职高,结合平武产业发展需求,开办经济管理大专班、旅游班、电子班、国防汽修班、民族音乐与舞蹈班等多种职业教育课目,培养一批本土专业技能人才。2014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800多名贫困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带动800余户贫困户脱贫。茶叶制作、茶艺、剪纸等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专业广受欢迎,在全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0人次。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坚持“订单培训送就业,菜单培训送技能”,举办职业技能、劳务品牌和扶贫专班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2014年以来,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9期,涉及砌筑工、钢筋工、中式烹饪、电子商务、小汽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等实用技能,贫困人员参训2509人,参加市级“扶贫专班”116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91个班次,培训贫困人员8600人次,取得职业技能证书5595人;旅游接待培训4700人次,80%的劳动者培训后半年内实现就业。通过“五定三评一示范”办好农民夜校,通过“点餐式”教学,围绕脱贫攻坚开展专题培训5950余次,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
促进转移就业,扩展就业“广度”
政府搭台“找门路”,企业发力“找出路”,最大限度用活就业资源。
精准管理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坚持实名造册、精准就业、动态管理就业服务理念,提供精准职业指导、介绍服务。开展全县贫困劳动力信息采集,建成贫困劳动力“一库五名单”,详细登记贫困劳动力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做到数量情况、分布情况、贫困原因、就业创业状况、就业创业意向、培训愿望“六清楚”。对8000余名贫困劳动者提供精准职业指导,转移就业2297人。
精准搭建平台。2014年以来共开展扶贫专场招聘会24场,发布《平武人社手机报》23期,利用绵阳公共招聘平台提供就业岗位9万余个,接受咨询12万余人次。积极鼓励农村农场主、农家乐、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等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800余人就业。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与对口帮扶平武脱贫攻坚工作的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签订《浙江省衢江区与平武县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三年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100人,开展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就业500人。现已联合举办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2期,培训劳动力119名,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30名;在平武举办了“浙川劳务协作,助你就业脱贫”大型招聘会,2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700余个,吸引平武县1800余名群众入场求职,现场达成用工意向351人。
精准解决困难。针对部分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但要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绵阳市平政电子有限公司在平武县内设立3个 “扶贫车间”,将生产原料配送至扶贫车间,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就近就业。绿野科技、康昕生态食品及多家茶叶企业改变过去坐在厂门口收购生产原料的方式。将生产车间前移至农副产品种养殖基地,既实现了农户就近就业,又确保了生产原料新鲜、优质、无污染,提高了市场售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鼓励自主创业,提升就业“高度”
把自主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优选项”,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着力,优化创业环境。
就业扶贫培训
打造公共品牌树形象。坚持“办好创业者想办而无力办的事”的理念,发力品牌建设,打造平武农特产品“金字招牌”。发布《平武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补办法(试行)》,打造“平武绿宝”“龙州九宝”“食药同源”等区域公共品牌,申报创建“平武香菇”“平武中蜂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建自主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大力推动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创建。目前,该县有国家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19个;荣获“中国中蜂之乡”荣誉称号;平武中蜂获四川省农产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平武绿茶”获“绵阳市知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大山老槽蜜相继取得了HACCP体系认证(欧美认证)和国际清真食品认证等。
扶持基地建设强“支点”。把发展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建设作为支持创业的重点,全县安排涉农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产业示范园、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品牌创建和技术培训推广。2014年以来,共建5个就业扶贫基地,分别是平武县颐生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平武县安祥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平武县南坝兴旺服装电子加工厂、成都苗鑫农业有限公司(土城独木中药材粗加工厂)、平武县康昕生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7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分别是虎牙乡的上游村、旧堡乡的竹丰村、土城乡的独木村,南坝镇垭头坪村、党家沟村,旧堡乡庆林村,大印镇黄坪村,吸纳贫困户就业805人。在全县73个贫困村和175个非贫困村安排产业扶持基金5600余万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全县建成平武中蜂+产业示范园84个,水果产业园8个,蔬菜产业园6个,配套产业园4个,养殖生态园4个;新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3个。
创新创业模式强活力。创新“产业村带贫困村”扶贫模式,通过建设“飞地”产业基地,技术、资金、资源共享,提升贫困村“造血能力”。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培育专合社42个,家庭农场11个,新型经济主体达到1690个。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平武中蜂近2000箱。阿里巴巴与平武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木皮乡关坝村开展生态扶贫试验,并创造了1分钟销售10000瓶平武中蜂蜜的记录。推行“能人大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联动创业扶贫模式,鼓励能人大户通过合作、入股、劳务等方式,组织、带领贫困户创业增收。推行“创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创客+基地+贫困户”新型创业扶贫模式,开发出宋家有染扎染系列、云朵里觅品牌等系列文创产品,实现2.4亿元。
开发公益岗位,凸显政策“温度”
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开发保洁保绿、生态护理、公益林看护、县道养路等益性岗位2000余个用于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
紧扣脱贫攻坚大局选人。明确公益性岗位开发重点支持深度贫困户的总原则。在岗位设置上向贫困村倾斜,73个贫困村每村可开发5个农村公益性岗位;175个非贫困村每村可开发4个农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未退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可纳入,总共安置1500余人。
结合平武发展需求设岗。结合平武县生态立县发展理念,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共选聘生态护林员664名,每年可为全县664个贫困家庭增收5000元。鼓励各乡镇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在汛期等自然、地质灾害高发季节开发地质灾害观测、抢险应急、卫生防疫等公益性岗位607。县道养路临时工205人。结合乡风文明“三大体系”建设,各乡镇根据行政村规模,分别聘请2—6名文明乡风监督员,协同和监督村“两委”抓好文明乡风建设。全县共选聘文明乡风监督员700余名,并落实250余万元资金用于岗位补助。
立足长远发展需要育人。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培养贫困群众技能,提升素质的“大学堂”。招聘上岗位后,按照“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增强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经常性组织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加强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后,及时将人员信息录入公益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档案,健全基础资料,做到人数、岗位、聘用时间、发放补助、社会保险底数清楚。(文/图 刘仁喜 胡顺涛 曾从华)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