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放下官方背景和繁文缛节,以轻松自由的心态交流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碰撞和交流。”
“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背负太过沉重的包袱,也不能只有大熊猫、中国菜、功夫等。”
“文化自信首先是个人的自信,要特别注重人。中国文化要得到外面世界的认可,得靠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
“当我们在谈论文化走出去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更加清楚自身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近日在北京船山书院举行了系列分论坛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成中英、洪汉鼎、阿克曼等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著名古筝演奏家常静也来到现场,她结合近些年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历表示,中国文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具体的艺术家更便于传播出去。
中国文化应通过“鲜活的人”走出去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常静表演的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令人印象深刻。如今10年过去了,常静也作为一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者,参与了很多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交流活动。让她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去希腊参观交流:“我其实就是抱着去玩儿的态度。到了那儿,自然就会有很多当地的音乐家朋友来找我们,他们非常自由活泼,也是带着玩儿的状态。”常静觉得,当大家放下官方背景和繁文缛节,以轻松自由的心态交流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碰撞和交流。
她还感慨道:“真正跟当地的音乐家有了深度的接触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大家文化上的隔阂没那么多,至少‘壁垒’这两个字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只要你用心去交换,用真诚的笑容去面对,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还有音乐这个桥梁。”
对常静的观点,多位专家深表赞同。凤凰网总编辑邹明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背负太过沉重的包袱,也不能只有大熊猫、中国菜、功夫等。“文化自信首先是个人的自信,要特别注重人。中国文化要得到外面世界的认可,得靠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
想要传播出去的文化先要自身认同
歌德学院中国区前总院长阿克曼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过莫言、张洁、王朔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他坦言一时回答不了:“什么叫中国文化,什么叫西方文化?文化是一个丰富、复杂和多元的体系,包含了多种内涵。当我们在谈论文化走出去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更加清楚自身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同样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把自己建立起来,知道自己是什么。他说:“我们对于应该知道什么、相信什么、实践什么,要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还要建立在对他人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对西方来说,我们要跳出汉学时代的轨迹,从一个后汉学时代建立一个新哲学的自我认识,然后了解西方的整个文化脉络,才能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在这种交往中人类可以共同做什么。”
对外的“实用性”,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
洪汉鼎教授是我国著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他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必然,要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文化交流要看对方有没有需求,用对方的语境来诠释,而不在于主动去“送”。
知己后还要知彼,在阿克曼看来,中国学者和汉学家们首先要清楚,文化要走向哪里去?要讲给谁听?“文化的传播不在于是不是传统,而在于其是否能给今天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倪培民教授也认为,东方哲学能够帮助西方哲学看到它们的不足,西方哲学也能够帮助东方哲学看到自身的不足,这种交流才更加有价值。“只有让西方社会看到东方哲学蕴含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更加容易地走出去。”而沈清松教授发言称,要以己心推之,要讲别人能听懂的话。“我们走出去的文化是要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文/本报记者 崔巍
走出去
“一带一路”纪录电影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多国影人的《共同命运》:在全世界寻找最真实的声音
本报讯(记者 肖扬)“一带一路”纪录电影《共同命运》近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推介会。推介会的首席推荐人、英国著名编剧、四届英国学院奖得主盖·希贝特,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他表示:“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好似为现在不平静的世界带来了一缕光明。”
时长3分钟的《共同命运》国际版预告片让观众感受到一次跨越世界各个角落的探寻之旅, 跟随时间的脚步从人类起源之地东非跋涉到欧洲,从中国新疆到中亚,从极地到南美。《共同命运》主创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组成。十届艾美奖摄影奖得主、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主摄影罗宾·考克丝和麦特担纲摄影;由电影《无问西东》总策划、《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制片人,清华大学教授雷建军出任策划;由《我不是药神》《无问西东》《推拿》剪辑指导朱琳担纲剪辑。导演团队由获得过奥斯卡纪录片奖、丝绸之路电影节纪录片奖、艾美奖的资深纪录片导演组成。
导演团代表曲江涛现场讲述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300人的团队,两年时间里,行程30万公里,经历酷暑、寒冷、疾病、饥饿、语言、战乱,甚至民族差异都是无处不在的障碍。但整个主创团队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最真实的声音。
推介会上还邀请到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导演马丁·坎贝尔。马丁是“007”系列中最成功的导演,他的电影风靡世界。马丁说:“我的电影是给全世界人欣赏的,也是全球拍摄的,很多是讲述碰撞和冲突,今天我看到了一个同样给世界欣赏的电影,但讲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他们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 他们开始努力实现他们一直梦想做的事情。这部电影鼓舞人心, 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 将吸引全世界的观众。” 《共同命运》预计于2019年上半年在海内外电影院线、国际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媒体平台同步播映。
走进来
融入打击乐、踢踏舞、杂技、街舞、默剧等多重表演元素
三度来京 “破铜烂铁”随意更流行
本报讯(记者 伦兵)从1994年开始,美国纽约百老汇出现了一台打击乐秀的表演,所有的打击乐器都是以“破铜烂铁”为“武器”。9月23日至10月6日,这台风靡全球的打击乐秀表演将第三次来到北京,在保利剧院为北京观众带来激动人心的节奏盛宴。
这台名为STOMP《破铜烂铁》的打击乐秀与中国观众很有缘分。早在2004年5月13日,这支在百老汇已经演出十年的团队就曾登台世纪剧院,激情四射的演出,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令在场观众折服。12年后的2016年,“破铜烂铁”才再次来到北京,登台解放军歌剧院。今年再度光临北京,他们将带来更为时尚的表演。
和其他舞台剧相比,STOMP《破铜烂铁》可谓是“一股清流”。如果说传统的经典名剧《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是华丽的高级定制晚礼服,那么STOMP《破铜烂铁》就是那件不羁而实穿的牛仔裤,轻松随意,却极易流行开来。如今STOMP《破铜烂铁》已经成了享誉世界的舞台剧,也成了生活打击乐的鼻祖。他们的表演融入了打击乐、踢踏舞、杂技、街舞、默剧等多重表演元素。
STOMP《破铜烂铁》的发展史也非常励志。1991年建团之初仅在伦敦街头表演,后来因为广受欢迎开始在世界各地参加音乐节和戏剧节的演出,最终登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并7年蝉联票房冠军。27年来,他们演出超过2万场,横跨六大洲53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来北京时强大的声誉还没波及北京,而2016年他们再来北京演出,就创下了千万票房的佳绩。9月23日至10月6日,STOMP《破铜烂铁》再次带你走进打击乐的玩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