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名门之后>正文

罗箭用青春和生命“灌溉”出科研之果

2018-06-21 17:18 来源:《祖国》

他虽出生于名将之家,却丝毫没有沾染高干子弟奢侈纨绔的风习,相反,朴实平和的他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脚踏实地地追求心中的梦想,将宝贵的青春与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衷的国防事业。他就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原副政委罗箭。

罗箭,这位心系祖国的军事科学家和国家将帅,在他用热情与汗水成功培育出科研果实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文将向读者一一展现。

 2006年8月9日,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中)代表重走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和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信息技术研究会,向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杉乐村杉乐小学捐赠20万元人民币。 田地 摄



出生延安   淋浴关怀

罗箭于1938年出生在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他的父亲是当时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安部第一任部长罗瑞卿同志。罗箭出生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罗箭的父母都因为忙于战事,长期奔走在抗日前线而无法照顾年幼的儿子,因此罗箭的幼年时光基本都是在延安的保育院中度过的。当时罗箭的父亲在离开延安去前线时,罗箭还只是一个正呀呀学语的婴儿,而等到父亲从太行山前线回到延安,从保育院接罗箭回家时,罗箭已是一个5岁的孩子了。尽管如此,在保育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小罗箭缺少关心和爱护,

据保育院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那时朱德和他的夫人每周日都会派人到保育院,把这些因为父母在前线而不能回家的孩子包括罗箭接到他的家里玩耍,朱老总人很慈祥,他和夫人都很关心这些孩子,对他们非常好。”

罗箭上小学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此后,罗箭所在的学校随部队迁到了河北,学校将其名称改为以聂荣臻名字命名的“荣臻小学”。不久,这所小学又随部队进入了北京,更名为“八一小学”。就是在这所充满红色理想的学校里,罗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6年的小学时光。罗箭至今回忆起那段在校的生活,言语中都流露出幸福感:“那时我们学校实行的是部队编制,粮食和生活用品都是国家供给,学生们都吃大灶。对于我们这些在革命队伍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尽管从父母那得到的关怀少一些,但并不缺少爱。学校的老师和保育员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而从前线回来的大人们,到学校来看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很关心我们的情况。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同他们的孩子一样高兴。”


受父教诲  奋发图强

罗箭小学毕业后,在北京101中学开始了他的中学学业,尽管是寄宿在学校,但是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相比以往多了许多。父亲罗瑞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常常叮嘱罗箭将来一定要自食其力,要凭真本事在社会上立足,不能在长辈的庇护下生活。他常说道:“你们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什么可特殊的。你们将来如果想要有所发展,就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国家多作贡献。”由于工作繁忙,罗瑞卿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教孩子,便把对孩子的嘱咐和要求写在了家中的墙壁上:“学习必须是最好的,中学不许谈恋爱,大学不许结婚;不许抽烟,不许喝酒;一定要看毛选,一定要熟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父亲循循善诱式的教导下,少年罗箭的思想日渐成熟,他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求知进取,积极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罗箭在中学时期各科成绩都非常优异,理科学目尤其突出,这一点与父亲对他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父亲罗瑞卿曾对罗箭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一辈子仗,不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在轮到你们这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时候了,理工科的用途很大,你今后若能把它学好,将来一定能在很多方面发挥出优势。”父亲的话深深印刻在了罗箭的心里,并从此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

1958年,20岁的罗箭结束了中学生涯,并且高考成绩优异。由于罗箭的物理取得了满分,当时教物理的班主任冯老师建议罗箭报考理工科大学。罗箭将报考志愿带回到家里想征求父亲的意见,但罗瑞卿并没有替儿子做决定,而是对他说:“填报志愿的事,还是你自己做主。”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刚成立,是聂荣臻元帅的“试验田”,为了发挥中科院专家的作用,中国科技大学的每个系的设置都与中科院的每个所相对应,于是,一直酷爱理工科的罗箭在志愿表上填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原子能专业,因为在这之前,美国在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就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心底也树立起了一个信念:“国家的富强必须发展国防事业,而国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原子弹的研制。”罗箭被中国科技大学原子能专业顺利录取,在校学习了三年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了核物理系,并意图在全国主要高校招收一批具有扎实的原子能专业知识基础的学生,为1964年的国家核试验培养人材。罗箭得知这个消息后,要求转学到哈军工研习所学专业,罗箭的做法得到了当时正协助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主抓“两弹一星”工程的父亲的支持,罗箭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哈军工,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63年从哈军工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本土培养的原子能专业人才。

很多年后,罗箭才明白,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其实在父亲心中早已萌芽,这从他们兄弟三个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年罗瑞卿为孩子们取学名时,写了“箭、宇、寰”三个字,让三个儿子挑。当时罗箭不在家,他的二弟第一个挑了“宇”,三弟随后挑了“寰”,只剩下一个“箭”,父亲说:“这个就给小卿(罗箭小名)吧!”直到后来兄弟三人才悟出,父亲是用他们的名字,寄托了心中科技强国的夙愿:希望新中国尽快研制出火箭、原子弹和宇宙飞船。


投身事业  舍己为国

罗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北京郊区的国家核试验研究所,参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工作。由于当时核试验基地设在新疆,1963年3月,国家决定选派罗箭等一批科技人才组成一个试验队到新疆开展原子弹的研发工作。由于任务的绝密性,当时上级对罗箭一组人的要求是所执行的工作任务必须对任何人包括家人在内绝对保密,并且在此期间也不能同任何人包括家人联系。3月中旬的一天,罗箭回到家里,默默地收拾好行装,然后对父母说:“我要去外地出差,可能时间会比较长。”罗瑞卿问道:“出差做什么?”罗箭回答说:“上级要求这次执行的任务不能说。”罗瑞卿夫妇相视一笑,温和地对罗箭说:“去吧。”其实在那时候,身为“两弹一星”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罗瑞卿心中对儿子要执行的任务非常清楚。

在位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光学测量站的地堡里,罗箭一待就是8个月,期间,他与家里彻底失去了联系。父亲罗瑞卿心里非常挂念儿子,却又不能过问,只能每次在总参开会时以开玩笑的方式提起儿子:“我儿子都失踪了好几个月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同事们与他嘴上开着玩笑,心里却很明白:将军这是在想念儿子了。同年8月,张爱萍将军到新疆出差,他找了一个又一个试验站,终于在光学测量站找到了罗箭。他一把抱住罗箭,喊道:“我来替老罗看看儿子了。”刹那间,飞纵的泪水洒落在了罗箭的肩膀上。此次执行任务,罗箭隐姓埋名整整“失踪”了8个月。直到11月底,他才回到北京。1964年,核试验顺利完成,罗箭立了三等功。送喜报的时候,居委会的老大妈还在嘀咕:“这个大院里肯定住了一位大人物,每次光见车不见人,这回可要亲眼见一见了。”老大妈领了好几个人敲锣打鼓地将喜报送到罗瑞卿家里时,正好遇上罗瑞卿夫妇都不在家,结果他们都被罗瑞卿的秘书拦了回来。当晚,罗瑞卿回到家后来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把秘书严厉批评了一顿,并嘱咐夫人第二天一大早一定要亲自登门道歉。第二天,居委会老大妈们见到前来道歉的大将夫人,全部都感动得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文革乱动  发配四川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罗瑞卿一家人平静祥和的生活,与多数国家干部的遭遇一样,罗瑞卿也遭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文革期间,罗瑞卿夫妇被投放进了监狱,残酷的迫害使罗瑞卿的左腿落下了残疾。不仅如此,他的孩子们也未能躲避文革带来的灾祸。罗箭的弟弟妹妹被赶出了北京,兄弟姐妹7人分在了7个地方。当时正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负责核试验测试,身任试验骨干的罗箭在参加了前两次试验,即将准备进场参加第三次试验时,突然被上级部门强制转业,发配到父亲四川南充老家的一个缫丝厂当工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那时,我每天的工作是打扫卫生,有时推着小车去送蚕茧。当时承受的政治压力特别大,每次运动来了,组织都会最先把我揪出来批判一番,这样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罗箭后来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眼睛里流露出痛楚的神色。

罗箭在四川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77年父亲恢复工作。罗瑞卿在恢复职务后,健康状况不太理想,7个子女又全在外地,组织上考虑到罗瑞卿年纪大了,身边需要有个孩子照顾他的生活,便让他把长子罗箭调回北京来,但这个决定被罗瑞卿拒绝了。他说:“现在国家正在搞建设,边疆更需要罗箭这样的科技人员,让他回来干什么?”于是,罗箭又被父亲“送”到了新疆,一干又是很多年。“那时候我对于父亲的做法是很想不通的,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那么不喜欢自己在他身边。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这是父亲的一番苦心,他是爱儿子的,但他心里装着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国防事业。”多年后罗箭这样说道。


心怀热忱  重历长征

罗箭在自身意愿的驱动和父亲的殷殷教诲下,终身投入到了研究原子能的事业中,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杰出的成绩。1978年,罗箭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奉献了15年的青春后,被上级调到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不久后,又任职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1998年,从该岗位上光荣退休。

退休后的罗箭虽然赋闲在家,但心中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情并没有丝毫的减弱,仍以国家之荣为己之荣,以国家之需为己之需。2006年7月,时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此期间,20多位中共元老的后辈自发组织了“情系长征路——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从福建长汀出发,历经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11个省,于8月底抵达延安。活动途中,已是68岁的罗箭在云南昆明加入了队伍组织,沿着革命先辈的长征足迹一路前行,亲身体会到父辈和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深切感悟到他们为了国家解放、为了民族安危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在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前,将帅子女们与历史对话,缅怀红军浴血湘江的悲壮历史,罗箭深情地说道:“无数红军将士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强大的崇高信念,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祖国和人民不能忘记他们。”途经四川,看到一些地方的群众还很贫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还没有完全脱贫,罗箭心里感到很难过。他说,此行的一个目的就是“还愿”。“当年老百姓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帮助了红军,这份恩情我们要报答。这一路,我们在贫困的地方捐建希望小学和爱心图书馆,就是在为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一些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作为红军的后代,肩负的责任很重,我们要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罗箭表示,要呼吁大家一起想办法,帮助贫困地区引资,发展旅游业,改善交通环境等等。

“我从小就听父母亲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应该说我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但那时只是听说而已,如今亲自走一回,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原来只知道长征非常艰苦,但到底艰苦到什么程度,我还没有具体的认识。这次重走长征路,途中有些故事、有些人常常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罗箭在结束“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后感慨道:“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一个亲历者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徒步行走这么长的距离,还要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没有一种精神做支撑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种精神就是坚韧不拔、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顽强崛起的灵魂。”

罗箭,这位集将帅之威严和学者之儒雅于一身的名门之后、用青春和热情培育出国防科研成果的栋梁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始终充满了对祖国建设事业的牵挂,他用精神理念和实际行动唱响了生命的激昂旋律,谱写出了人生的动人篇章。(京伶)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