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坤,字载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1885年生于湖北江夏(今武昌)。在父亲的影响下,熊秉坤从十几岁开始便学着经商。后来在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四处动乱不安的时候,熊秉坤入伍当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熊秉坤率工程兵“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参加讨袁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9年5月31日逝世,享年84岁。
1911年春,熊秉坤加入共进会,担任共进会工程第八营营代表。至武昌起义前夕,熊秉坤在营中发展会员200余人,任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文学社召开联合大会,制定起义方案,采纳其建议,决定由工程营负责占领该营防地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0日,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巡防营、守卫队的兵士在武昌城各条大街小巷盘查过往行人,身着宪兵制服的清军到处搜捕抓人,连清王朝湖北新军各营士兵的子弹也被上司收缴,对工程兵第八营还实行了特别戒严措施。
熊秉坤深感形势严峻,他利用早餐机会集中各队(连)党人代表,悄声说道:“我们的名册已落入敌手,被捕杀头只是早晚的事。与其坐而等死,不如起义造反。再说我营是防守军械库的,应该首先起义,为其他各营起义供应武器弹药才是。”这席话深得在场代表的一致赞成。当时大家决定晚间第一次点名后、第二次点名前,即7-9点之间起义,以三声枪响为号,先杀掉敢于抵抗的反动长官,再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时针很快指向下午三时。熊秉坤等人已经凑齐了六盒子弹,约150发,有士兵从家里取来的,也有从军官身边偷来的。熊秉坤把子弹给了支队长金兆龙,要他分发给可靠的人待用。金兆龙和程正瀛等人答应下来,便在营房里收拾弹药。
天近傍晚,值日排长陶启胜巡查到金兆龙的寝室,见金、程二人正在擦枪,便起疑心,上前询问,三人争执扭打起来。情急之下,程正瀛一抬手就给了陶启胜一枪,正中其腰肋。在革命胜利之后的1912年,熊秉坤给上级领导写的汇报材料里,这样描绘程正瀛开的这一枪:“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闻声赶来的熊秉坤大惊:时辰未到,为何枪响?然而,子弹飞出,一切都必须开始了。
熊秉坤对空连放三枪,鸣哨集合队伍,跑步杀向楚望台军械所。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就这样在意外和仓促中爆发了。
1911年10月12日中午,身在美国的孙中山买了份报纸,报上的一则消息让他大喜:“武昌为革命党占领。”两个月后,他乘船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接见了熊秉坤,他很高兴地向旁人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
虽然真正的第一枪,是程正瀛打响的。但国父孙中山的首肯,使得熊秉坤从此获得了“熊一枪”的称号。
据熊秉坤之子熊辉表示,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第一枪更侧重于从组织领导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于时间概念。
如果没有作为工程营总代表的熊秉坤在之前广泛串联、策划、动员,并在事发后随机应变,武昌起义的前景未卜。孙中山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评价他的首难之功的。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由熊秉坤等人发起的武昌起义。不过历史上,尽管熊秉坤让溥仪的大清王朝毁于一旦,但在后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是相处的不错的。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熊秉坤作为全国纪念会的筹委和湖北推选出的辛亥革命志士代表,参加了北京盛典。国庆宴会上,溥仪得知熊秉坤也出席这次宴会,便向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表露想见熊秉坤一面,张立即禀报周总理,总理欣然同意。溥仪来到熊秉坤面前,高举酒杯说:“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统治,打倒了我这个当年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为新人。为表达谢意,容我敬你一杯。”熊秉坤则谦逊地回答道:“承当不起,我们过去是夙敌,你是皇帝,我是乱民;今天是共产党领导,冤家路宽,大家择善而从,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让我们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共同干杯。”此后,周恩来又精心安排组织了溥仪等人与熊秉坤等革命党人的正式会见。这一会见成为旷古未闻的历史性会见,是一次奇人奇事奇会的“三奇”会,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熊秉坤在黄埔军校开创期间,就结识了周恩来。北伐成功,国共却分家了,从此天各一方。周恩来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熊秉坤则一度担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兼任武昌市市长。1931年后,熊秉坤长期挂名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退役。解放战争期间,熊秉坤通电反对独裁,推进和平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受到各级党组织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周恩来总理体贴入微的关怀。
早在50年代,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于百忙之中,来到熊秉坤家,转告了周总理关怀之情,并让搬到水果湖张家湾居住。熊秉坤当即诚挚地感谢周总理及张省长的美意,并说:我已古稀,垂暮之年,一切都不讲究,不必再迁新居,后人也自有后人福,无须考虑他们;何况国家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处都在搞基本建设,需把钱用在基建上,国家富了,民族兴旺了,儿孙们自然也受惠其中。张体学笑道:熊老,看来你真是一个廉洁自律者,一生两袖清风,安于清贫淡泊,给你房子不要,舍不得这既破又老的房子,你时刻记得国家和人民;我们共产党人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你也有这民族传统美德,我们真是好朋友,真是同心连根的一家人!张省长见此情景,只好派人将其住屋予以修缮。在修缮中,熊秉坤也只同意将屋面漏雨之处重点修缮,任何装饰一律辞谢。
1964年,全国政协开会上,湖北省的委员都住在民族饭店。一起应邀出席了周总理主持的国宴。周总理到湖北这边打招呼,与熊秉坤握手之后,又一同坐下来谈天。熊秉坤说:“周恩来总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宴会上那么多人,那么忙,他各处都事无巨细地照顾到了,让人感到他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挚诚。身为一国总理,一点儿官气也没有,毫无架子可言。过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了得?他问我血压,问我心跳,问我住得怎样,吃得怎样,过得怎样,到北京习不习惯,问你们在哪里工作,问有几个孙儿孙女……”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熊秉坤这时哽咽起来,他说:“我活了80岁,哪有什么泪水不泪水;可昨天,两个眼睛都湿了,心要跳出来了,血像烧开了的水,人如同在梦里一样;周总理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这时哪里又说得出一句话来,只是摇头连说不不不,连谢一声都没说。我太糊涂,太对不起周总理,太抱歉了。周总理让我有什么要求大胆地讲,包括个人及儿孙的。我连忙回答道,个人及家庭的绝对没有,要有就是希望早日建成辛亥革命纪念馆。周总理连连点头说:提得好,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继承者。我们肯定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歌颂辛亥革命,要把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全国人民了解和知道。辛亥革命不仅是改朝换代,推翻了封建,废除了专制,打倒了皇帝,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精神上、思想上获得空前大解放,共和深入人心,反对皇帝,反对独裁,为以后的革命发展,开辟了道路。没有一百多年来诸如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梦寐以求地追求真理,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周总理还说,辛亥革命是国共两党的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共同点,促进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都需要有这么一个辛亥革命纪念馆,应当积极筹备。”
“文革”中,熊秉坤被打倒并抄家。他的儿子熊辉曾披露,父亲一辈子得过无数勋章,但对1913年补授的“勋五位章”情有独钟,一直保存在身边。这枚勋章为银质、圆形,周边有银饰叶茎。文革初期,有红卫兵来抄家,一贯平和的父亲大怒,拼着老命从红卫兵的手中生生夺回勋章,然后藏于老屋的墙角,勋章这才得以保存。
1969年,熊秉坤病危。他道出了一个秘密:“1959年春,全国政协开会,周总理邀约了部分年岁较大的委员开座谈会,鼓励大家把自己亲身经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记下来留给后人。他说,这是一笔财富,了不起的财富,可以让后人借鉴、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接受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服务。总理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是自然规律,人人有份,十分公平,谁也有这白的喜事到来的一天。大家已是高龄,时不待人,错过了时机,就再也无法挽回损失,因此希望老先生们在有生之年,写些东西留给后人。在座的百年之后,我尽量提供服务……散会时,周总理又特意对我说,你老在外地,找张体学就行。”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在武汉水果湖畔一间普通民居内离世,享年84岁。告别仪式由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军区司令员、老红军韩宁夫主持。在周总理的指示下,遗体安葬在武昌九峰烈士陵园。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