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思是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爱国名将张学良之弟。1916年1月6日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大帅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辽宁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新中国诞生后,先后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5月29日受迫害含恨病逝。
张学思,这位大帅府走出的“四公子”可谓一生传奇。他出身军阀家族,却走上了一条和父兄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
张学思出生于1916年1月6日。他出生不久,张作霖在奉天火车站、图书馆,接连遭遇两次暗杀,但都平安脱险,不久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从此飞黄腾达。张作霖认为这是张学思的降生给他带来的好运,加之这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甚得张作霖的欢心。
在张学思6岁那年,张作霖给他订下一门亲事,老丈人是直系军阀首脑曹锟。
当时,直皖战争刚刚结束,中国的时局变成了直奉对峙。为了缓和日趋紧张的矛盾,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决定与直系军阀首脑曹锟联姻。于是,年仅6岁的张学思成了政治斗争的筹码,与曹锟的六女儿曹士英定了亲。可是,张曹联姻不到两年,亲家就变成了冤家。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思的这段“啼笑姻缘”就这样“流产”了。
1928年6月4日,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大哥张学良执掌东三省军政大权。那一年,张学思12岁,正在奉天同泽中学读书。他好学上进,经一位同学介绍,认识一位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教师王西征,张学思很快被王西征的学识所吸引,他说服母亲,将王西征聘请到大帅府授课。王西征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是张学思走上进步道路的启蒙教师。受他的影响,张学思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也是在他的鼓励下,1930年,14岁的张学思离开奉天到北平求学。
经历了父亲被日军炸死的惨剧,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种种侵略暴行,面对国恨家仇,张学思很快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在北平期间,张学思接触了一些革命志士,受到了初步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思想的影响,并通过阅读一些政治书籍和进步小说,使张学思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从此立志要做剥削阶级的叛逆者,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3月,17岁的张学思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参加反帝大同盟,抗议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同年4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丧,举国震惊,张学良一时间也成了全民所指的“罪人”。正在北平汇文中学念书的张学思痛感于国恨家仇,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可是,同学们在大骂张学良“不抵抗主义”的同时,也将愤恨发泄在张学思身上。他们甚至用墨汁在张学思的衬衣上写了7个大字:“不抵抗将军之弟”。
这件事刺痛了张学思,他羞辱难忍。有一天,他来到张学良办公的顺承王府,径直闯进了哥哥的休息室,一见面就说:“大哥,我真没想到你会变成这个样子!”张学思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气愤地说:“为什么下令不抵抗?为什么丢弃东三省?为什么要背上千古骂名?”
张学良还是头一次见到四弟如此冲动,让他坐下来慢慢说。张学思没有坐下,他解开身上的粗布长衫,衬衣上“不抵抗将军之弟”7个大字,赫然跃入张学良的眼帘。张学良从沙发上蹦起,情绪激动:“四弟,大哥对不起你,让你受委屈了!”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突然转身看着张学思,眼睛变得血红:“四弟,请你相信我,你大哥绝不是那种卖国之人,杀父之仇、失土之恨,我张学良是不会忘的,总有一天,我会用行动洗刷耻辱!”
那一刻,张学思明白了,哥哥是有血性的军人和爱国者,他不会就这样轻易地放弃失去的家园。
1937年8月,张学思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前往奉化溪口雪窦山探望被拘禁的张学良。张学思来到雪窦山,当晚下榻在关押张学良的“别墅”中。由于特务的跟踪防范,几天过去,兄弟二人根本就没有单独接触的机会。
就在张学思临走的前一天,雷雨大作。早饭后,张学良对四弟说:“今天不能出去逛了,走,到书房里看看画报去。”于是,借赵四小姐张罗着和特务们玩牌的机会,张学良把四弟领到书房一角,用3个书架和1个报架挡住了门窗外的视线。张学良示意张学思别吱声,他指了指墙壁,暗示装有窃听器,然后拿出纸和铅笔,兄弟俩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张学思以最快的速度在纸上写着:抗战的形势……共产党的主张……东北军的情况……人民的愿望……张学良看完后,用橡皮擦去铅笔字,又在纸上写起来……
交流中,张学良告诉四弟,东北军如能团结,抗日战争扩大,他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让四弟把此话传达给东北军各军长。他要四弟多看进步书,回东北军去,抗战到底。
张学思接过大哥递来的一张张字条,默读着,泪水止不住地从腮边滚下,把字条打湿了。他擦泪挥笔,写下几个大字:“您的话我一定办到!”
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成了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
张学思早年读完《论持久战》之后,就对毛主席仰慕已久。1938年10月,张学思在周恩来和刘澜涛的安排下,从武汉奔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这年12月,张学思在周恩来的引见下见到了毛泽东。
在杨家岭,张学思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问道:“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吧?”
张学思回答:“是的,我是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现在改名叫张肪。”
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说:“你能来延安,不简单喽!”他亲切地端详着张学思那清秀的面孔问道:“你二十几岁啦?”
“报告主席,我已经22岁了。”
“你还是个娃子嘛!”毛泽东慈祥地笑了,问道:“你感觉怎么样啊?能过得了这里的生活关吗?要不要钱花?”
张学思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焦急地说:“主席,您可别把我当成小孩子呀!”
毛泽东爽朗地大笑起来,他亲切地对张学思说:“你是少爷公子出身,过去的生活条件那么好,初到延安来,我担心你生活受不了哟!”
毛主席亲切的关怀,使张学思感到格外的温暖。他觉得有许多心里话要向毛主席讲,他告诉毛泽东,延安生活虽苦,但觉得比什么地方都好,延安能革命,能抗日,他什么都不怕。毛泽东听了之后很是高兴,鼓励张学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为中国革命作出更多的贡献。”
1940年初春的一天,延安女子大学举行报告会,吸引了周边许多院校的学员。张学思也与东北干部队的同学来到女大礼堂。开会前,张学思被一位聚精会神地翻阅画报的年轻姑娘所吸引,不由得凑了过去与姑娘聊了起来。
此后,为了能再见到这位姑娘,女大一有报告会,张学思就早早赶到会场。当他第三次来到女大礼堂时,撞见了老乡顾大姐。顾大姐亲热地和张学思唠起磕来。张学思乘机向她打听起那位姑娘。“哦,你问的是谢雪萍,我们是同班同学。”张学思通过顾大姐了解到:谢雪萍出身于广东省德庆县的一个雇农家庭。14岁那年从家里逃到广州,到纺织厂做工。1938年,经八路军广州办事处的介绍,谢雪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当时,她刚刚18岁。
“大姐,我想请你……当个红娘!”张学思突然鼓足勇气说出了心里话。顾大姐被张学思的诚恳所感动,爽快地答应了张学思的请求。在顾大姐有意安排的几次“偶遇”后,两个人迸发出了爱的火花。1940年秋天,张学思和谢雪萍在宝塔山的窑洞里,与东干队另外几对新人一道,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在以后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两人甘苦与共,互敬互爱,被大家誉为“模范夫妻”。
1949年末,张学思受命到大连创建海军学校并任校长。8个月后,人民海军第一所正规高等学府——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开学了。至此,新生的中国海军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基地。
1955年,时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的张学思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第二年,张学思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学深造。当苏联得知张学思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时,竟不同意接收他来留学。最后,是周总理亲自出面找苏方协调,张学思才得以成行。
1961年,张学思任海军参谋长。这期间,他随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部署指挥了对金门的炮击和封锁,参加国产潜艇的远航训练,率巡逻艇编队远赴西沙群岛作设防视察……为人民海军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周总理称誉他为“海军的好参谋长”。
“文革”中,张学思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北京某营区的一间阴暗、潮湿、不通风,只有10平方米的房子里,精神和肉体上遭受了残酷的折磨。1970年,张学思病情恶化,重度营养不良。周恩来得到消息后,以急件下达到医院,立即指示抢救,但由于张学思被折磨得病情太重,还是于1970年6月29日含恨离开了人世,享年54岁。
1971年9月,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向毛主席上书,为丈夫鸣冤。1972年4月30日夜,毛泽东读罢这封信,流下了眼泪。他对张玉凤说:“在延安的时候,我就认识了张学思,他是一位很进步的青年,长期接受革命培养。想不到,这么一位海军的干才,被他们活活整死了,可惜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军委和海军党委给张学思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