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凌晨”成为热词,与“凌晨”组合的叙事也成为热点。如一部视频短片《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这几天催泪朋友圈,很多人在短片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一个进入职场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职场竞争的压力都有切身体验,因此这个短片迅速获得了观者的认同。
由此想起了一个“片花”。有记者问NBA巨星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回答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其实,知道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并不意味着科比是在练球或工作,即便是凌晨科比在加班苦练球技,也并不意味着天天如此,因为这种工作模式迟早会拖垮他的体能和精力,一流球星不是那样练成的。
无论对凌晨的讴歌还是吐槽,都要遵循规律,包括自然和社会规律,否则就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脱离真实的生活,甚至埋下对健康和生命毁灭的定时炸弹,不只是对健康和寿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也未必是“不睡的鸟儿有虫吃”。
不幸的是,在赞美凌晨和加班的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其中非传染性疾病占6个,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糖尿病;传染病3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结核病;伤害,主要是道路交通伤害。
在非传染性疾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心脑血管病)是世界上最大的杀手,最新统计是,2016年共造成1520万人死亡,并且在过去15年中这两种疾病一直是全球公众的主要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病成为全球公众最大杀手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对疾病发生的归因表明,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生活方式占60%。显然,除去自然和社会环境要对传染性疾病负主要责任外,生活方式就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因。熬夜加班又是重要的不良生活方式。
如果偏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哪怕不是加班工作,而是夜夜笙歌,泡吧K歌网游和电竞,对健康的损害也是难以估量的。熬夜的结果很可能是免疫力降低,经常感冒、发烧、过敏,导致衰老、肠胃病、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健忘,降低性能力和生育力并诱发多种癌症和猝死。
熬夜加班当然要区分对待,那种因社会规律而熬夜加班的,当然值得讴歌。社会的运转需要少部分人上夜班,如医护人员、消防员、警察、媒体人、清洁工、货物和食品物流人员等,没有这些人的熬夜加班,社会无法运转。不过,在赞美的同时,需要对这些人提供特别的保健和关爱措施,例如给予加班费和保健品,定期体检,安排倒休,以及采取轮班制(轮流值夜班),甚至给予长年值夜班的人更高的薪酬和提前退休的待遇。
还有一些熬夜加班或许是不得已,或许需要其他的机制和方式来改善。那些因为老板喜欢加班或因为工作效率低的加班,其实并不需要加班到凌晨,只需要改进工作效率和到前半夜就足矣。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宜事,深夜和凌晨睡眠的最好时光,当然要把身心安安稳稳地放置于床上并沉浸于梦乡。
另外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或养家糊口,或赡养父母,供房供车,还要兼职做另一份工作,尤其是夜班工作,这就需要从多方面来看。当一个人在白天的努力工作所挣得的薪水还不够养家糊口之时,需要质疑和改善社会环境了。
赞美在凌晨加班和熬夜,以及称颂凌晨的风景实际意义并不大,至多是廉价的同情。当然,偶尔狂欢到凌晨,并欣赏一下凌晨城市或乡村的夜景,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浪漫和调味品。(张田勘)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