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4点钟,吴整萍就已经在花垣县龙门小学的门口张望,等待着大儿子石文泽走出来。
“现在一放学,我在学校门口听到他叫妈妈,就感觉心里特别好,感觉自己挺幸福挺充实。”
蜿蜒于武陵山区的乡村公路上,吴整萍驾着电动车,儿子在后座紧紧搂住她的腰,任夏天的风吹拂母子面庞。接孩子放学回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些曾是吴整萍的奢望,如今成了她的生活日常。
4月16日,吴整萍骑着电动车在花垣县龙门小学门口接儿子石文泽放学回家。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吴整萍来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排乍村,这里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由于贫穷,吴整萍十多岁就辍学外出务工。
“家里太穷了,父母顾不上我和弟弟妹妹,只能靠自己打工谋生。”吴整萍说,她20岁结婚后有了大儿子石文泽,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孩子2岁时就把他送到邻镇的妹妹家抚养。后来有了老二,妹妹家庭条件也一般,只好把老二送到爷爷家寄养,而自己一直留在广州打工。
“在外打工一年也就只能回来一两次,孩子在家里也不放心,听说孩子有什么发烧感冒,上班都没有心情,一直在外面,我也想在家里安心带孩子。有时候一接电话,不出声了,我就知道儿子他肯定是哭了。”吴整萍说。
“小时候弟弟总会问我妈妈去哪儿了,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赚钱供我们读书,但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其实我更想妈妈回来。”13岁的石文泽没有想到,小时候难以回答弟弟的问题,现在终于不用回答了。
4月15日,吴整萍在家门口制作苗绣工艺品,两个儿子石文泽(中)和石文豪(左)在一边写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017年,石栏镇文化站推出“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吸收当地妇女在镇上的创业培训基地接受免费培训,培养合格后聘为绣娘在当地就业,生产苗绣订单产品。
得到消息后,吴整萍果断辞工回乡加入苗绣培训班。在当地苗绣传承人和技师的指导下,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绣娘。
4月16日,吴整萍在花垣县石栏镇苗绣创业培训基地里制作苗绣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上班时,在创业培训基地为订单企业制作苗绣工艺品;下班后,到学校接孩子一道回家,曾经日夜期盼的母子团圆今天终成现实。
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已经在湖南全省遍地开花。其中,湘西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了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和1个苗绣产品研发基地,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一度衰落的花垣苗绣如今又通过这一文化扶贫项目重焕生机。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安心把我们的苗绣做好,把我们的苗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苗绣,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越来越多像吴整萍一样的母亲通过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和孩子团圆。
4月15日,吴整萍带着两个儿子石文泽(左)和石文豪(右)在野外采花。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