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名门之后>正文

我不要孝子贤孙,我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刘建将军和爷爷朱德的故事

2018-05-09 15:40 来源:《祖国》

提到朱德,人们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一张亲切、敦厚的面容。毛泽东曾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观看朱德晚年的照片,觉得毛泽东这句称赞再贴切不过。照片中的朱德总是笑容满面,但岁月磨砺出的大气从容却让他不怒自威。如果说毛泽东是山,周恩来是水,那朱德就是土地,以厚德载物。

在中国历史上,朱德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一起打天下,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位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在党内,朱德是有名的厚道人,即使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也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在朱德的外孙刘建眼里,朱德既严厉又慈爱,是一个平凡可亲的“爷爷”,刘建说:“爷爷认为孩子都是亲孙子,男女都一样,没有内外之别,内外之别是封建旧社会的余毒,新社会应该有所改变,所以让我们叫他爷爷。”

与朱德很有几份神似的刘建,讲述与爷爷相处的日子时,趣味横生又饱含怀念。在他的追忆中,我们看到了朱德少为人知的一面。



“我不要孝子贤孙,我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在采访中,刘建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朱德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经常教导儿孙们读书,对孩子们的学习也要求很高,每次考试成绩他都是必看的。刘建上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数学得了59分。朱德问他:“你怎么59分?”刘建回答:“就差一分及格。”听到这句话,朱德马上严肃起来,“你这是狡辩,59就是59,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刘建跟朱德解释当时确实是大意了,一个数写错了。朱德反问刘建,“60分你就满足了?”

他意味深长地教育刘建:“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你们认真的性格。学习知识是为了走向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需要知识和人才的,你这个态度不对,看来你没用心在学习上。做事不认真这种思想可要不得,你现在不认真,将来办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就变成一个废人。”这次批评之后,以后不管做任何事情,朱德对他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刘建说:“在爷爷身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刘建的认真:他对采访提纲里的每个问题都做了整理,清晰工整地分条列出;他整理的资料详细明了,不太清楚的地方还专门用红笔做了批注;不同类的资料被他分别装订,并在每份资料的首页写了编号。

“做事认真”只是朱德对儿孙们的要求之一,等到刘建他们大一些的时候,朱德就开始反复告诫:“要学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你们接班,不是要你们接官。”类似的话,朱德直到去世前还反复叮嘱。

刘建当兵时的师长是位老红军,对朱德感情很深。在刘建当兵两年左右时,师长想给他提干。刘建给爷爷写信,向他汇报这件事情。朱德收到信后,就通过夫人康克清给刘建回信,而且让康克清给刘建的师长打了电话,说朱老总嘱咐让刘建再多当几年兵,在基层向农村来的战士们好好学习。就这样,刘建在部队当了五年兵后才被提干。

朱德经常对他的子孙说:“我不要孝子贤孙,我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很重视孩子们对于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刘建的一个表弟当时在海军当兵,他母亲背着朱德,以照顾朱委员长为名,向海军首长提出将他调到北京工作。海军首长出于对朱德的热爱,给他办理了调动。朱德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严肃地对他母亲说:“我要的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回到哪里去。”朱德还把海军的首长请到家里来,详细询问了调动的经过后说:“还是让他回到基层去锻炼。我这里有组织照顾,用不着他们。”在朱德的坚决要求下,组织上将其调回到海军某部基层单位工作。调令下来后,正是农历除夕,他想在北京过春节,和他妈妈团聚几天再去报到。朱德听了他的想法后,严肃地对他说:“不行,一个解放军战士,必须模范地服从命令听指挥,必须提高革命纪律性,还是到部队去过春节吧。大年三十也要走,在那里和同志们一起过春节更有意义。”后来他按朱德的要求年三十离开了北京。

刘建当兵后第一次回家,是因为部队领导考虑到朱德年岁大了,派刘建回北京出公差,顺便看看爷爷,并代表部队表达对他老人家的问候。临走时,部队首长——战争年代朱德的老部下让刘建给爷爷带了点礼物:两瓶汾酒,两瓶老陈醋,还有一些小米。刘建没有多想就带回了北京,送到了爷爷家。一见爷爷,刘建立刻行了一个军礼,朱德惊喜地说:“我们的娃娃兵回来了!”但当看到他带回的东西,朱德和康克清就不高兴了,问清了情况并严肃地批评了他,告诫刘建他们从不收礼。但最终为了不伤害部队领导的好意,朱德没有让刘建退回部队领导带来的礼物。在他回部队时,朱德一定让他把钱捎回去,并要求刘建把购物发票邮回来交给他们,以防他从中作弊。

朱德生前曾嘱咐康克清:“如果孩子不争气,犯了错误,出了问题,你也不用生气,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子孙不争气,你可以登报与他们脱离关系。”1983年“严打”期间,朱德最小的孙子触犯法律。康克清接到有关部门转来的一份电话记录,向她通报情况。她的态度很明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最后,刘建的这位表弟在天津被处以极刑。

回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刘建说:“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我从来没有辜负老人家让我们遵纪守法这个要求,一直听从党的教导,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建积极建言献策,反映国家层面军队建设中的问题;他还对红色经典、红色文化的传承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提出弘扬红色文化,追溯革命传统,引起热议。



                    “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

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 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注重“生前身后名”的国度里,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朱德1909年初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而后,在蔡锷将军的滇军中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由于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官升至护国军少将旅长。后因不满军阀混战,接受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从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决心弃官不做,寻找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在山西抗日前线,他担任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想以“一个合格的老兵”留名,其对军队和士兵的热爱可见一斑。

一个合格的老兵,既要有兵卒的精神和职责,更要有老兵的义务和担当。徐特立曾在《学习朱总司令》一文中说:“他的作风,他的一切生活,完全不像一个统帅百万军队的总司令,只像一个普通的兵。”广为流传的“朱德的扁担”,便是徐特立这句话的生动体现。

井冈山时期,朱德坚持和士兵一样参加劳动,运送物资,共度时艰。他从来不搞特殊化;长征时,会打草鞋的朱德在休息时就打草鞋,也教旁边的战士们打草鞋,平时在马背上也会放几双草鞋。有一次看到一个小战士掉队,因为鞋坏了,脚划伤了走不动,朱德就从自己马背上拿了一双草鞋给战士。

刘建说:“爱护战士这些事例都是爷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的,在战争年代跟随爷爷的秘书和警卫人员讲起爷爷的故事时如数家珍。”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有一天,朱德亲自带领几名警卫员到南泥湾勘察。到驻地时天色已晚,他们就在两个破窑洞里面搭好了简易床铺。睡觉前,几名警卫员商定,让警卫员管开智跟总司令住一个窑洞,并安排好让朱总司令睡在里面的床铺上,靠洞口的铺位留给管开智睡。夜间站岗,几个人轮班,到了下半夜该轮到管开智站岗了,站上一班岗的战士走到朱总司令和管开智住的窑洞,轻轻推了一下睡在洞口铺上的人,说了声:“换岗了”,就回去睡觉了。但这位战士并不知道,他推醒的不是管开智,而是朱总司令。原来,朱总司令与管开智临睡前调换了铺位。天亮后,大家发现朱总司令在站岗,感到很奇怪,便问:“首长怎么不睡觉?”朱总司令听了,没有埋怨任何人,也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微笑着说了一句:“你们站岗放哨睡不睡觉呀?”大家这才明白,走进朱总司令住的窑洞一看,发现管开智在里边的铺上还没有醒呢。

1970年底,刘建入伍当兵。每次他回家,朱德都十分关心部队的情况,问这问那。比如:战士们在想什么?农村战士、城市战士想什么?吃的怎么样?一个星期能吃几顿细粮?一天可否保证一顿细粮?干部们能不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怎样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一星期能否洗上一次澡?杀了猪,猪的下水、内脏战士们能否吃到?连队养了几头猪?多长时间杀猪吃肉?干部有没有占战士的便宜?朱德告诫刘建不要当“兵油子”。所谓“兵油子”是指国民党老兵,打起仗来枪口抬高一寸,领起赏来胳膊伸得最长。

朱德常说“部队打仗是靠着战士冲锋陷阵,战斗胜利要靠官兵一致。”刘建提干后,爷爷常告诫他,干部带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知兵、爱兵,还要学会做思想转化工作。朱德的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影响着刘建,1985年,刘建在部队任副团长时,曾向团党委提议,组织宣传和军务部门,把每个新兵学习、训练、生活的情况编辑成录像片,派专人带到新战士的家乡巡回播放,再把家乡亲人的嘱托、父母的勉励带回部队。随着国家通讯事业的发展,又制定了“两分钟通话”制度,每逢重大节日每个战士都能和家乡的亲人通一次长途电话。为了方便那些家乡在边远地区的战士,团里派人到战士的家乡,把他们的亲人集中到乡镇,一个个地与自己的孩子通话。有些战士的亲人一辈子没有打过电话,在数千里之外,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激动得泪流满面……

与其说朱德是“爱兵”,还不如说他是“爱民”。《开国大典》这张照片没有朱德,是因为他去协助快要跌下城楼的摄影师拍照了;建国后,朱德更是时刻关注民生,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平等、富足的生活。出生佃户,深深体会到旧社会不平等的朱德,自从接受新思想后,便一直以“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己任。正如斯诺的夫人海伦对朱德的评价:“他是中国少有的人物,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是那样的一个军人,认为战争并不是一种功业,而是结束苦难的一种手段,这在中国更属少见。他无疑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多情的人。”

刘建认为:“爷爷始终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他的一生是为革命奋斗的一生,他没有愧对自己的理想。”



“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不要给老总脸上抹黑”

如今反腐进行的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纪委)也走进人们视野,发挥着反腐利剑的作用,打虎拍苍蝇,可谓大快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共和国的第一任纪委书记就是朱德。

1949年11月9日,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朱德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里,朱德领导中央纪委和全国各级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处理了近30万起案件,其中就包括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案件。

作为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朱德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刘建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和听到的几件事。

1972年,朱德的秘书受人之托以给老人家亲属购表的名义,向“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申请购买10块“莺歌”手表,虽按价格付款但要求免除工业券。当时这种原装进口手表是重点内控商品,市场根本见不到,价格是187元一只,同时需要70张工业券。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城市居民一年仅发给很少的工业券。军办接到电话后,只按价格收钱并免除了所有工业券,同时将手表送到家中。朱德知道后,非常生气,将拐棍杵得地面噔噔响,说:“我戴的是国产表,质量很好,不需要更换,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共产党员首先不能欺骗组织,必须遵守组织纪律,绝不允许搞特殊化,以我的名义向组织要东西。”朱德责成这位秘书做出了深刻检查。为了让他吸取教训、警示他人,朱德果断决定将表和人都退了回去,重新另选了秘书。这事发生时,恰逢刘建回家探亲,朱德的做法也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总参谋部情报部原部长、老红军戴镜元曾向刘建讲述过建国后朱德对他教育和挽救的故事。

戴部长是我军第一代无线电侦听人员。毛泽东主席曾为他题词“步步前进,就是步步胜利!”;中央军委将击毙的日寇中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大衣奖励给他;朱德曾将斯大林送的望远镜转送给他……这都是为了表彰他在情报战线上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建国后,中央军委任命戴镜元同志负责组建总参情报部,在营房建设中,他擅自挪用了进口的楠木材料为自己装修住房。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有人揭发了他。材料上报后,有人建议,为严肃党纪,警示他人,应严惩戴镜元。按当时的惩办条件可移送法院追究刑事责任。朱德调阅了案卷后,亲自找他谈话,认真核实情况。鉴于他的贪污数额在违纪和判刑之间,且他属初犯,认错态度诚恳。按照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朱德与中纪委的同志们研究决定,对他实行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收回住房,改做公用,免去他的职务,留党察看,同时取消了他1955年将军授衔的参评资格,下放到北京崇文区一家工厂劳动改造。在多年劳动改造中,他遇事经常检讨自己,时时告诫自己要遵纪守法。文革结束后,中央军委恢复了他的职务和工作。

朱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同时,他也是这样严格要求孩子们的,这在其家风的严谨上就可以看出。甚至康克清弥留之际,还再次重复朱德的教诲,说:“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不要给老总脸上抹黑……”

在朱德百周年诞辰上,杨尚昆曾代表中央给予朱德评价,“德高不自显,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的确,朱德这一生,转战大江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淡泊自隐,在刘建的印象里,朱德从来不夸自己的功绩,总是谦虚地表示这些都是毛主席和广大战士的功劳。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描述了对朱德的第一印象,“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而忽略过去”。但如果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老大爷,又怎能写出“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物色风尘谁作主?请看砥柱正中流”这样自信豪迈的诗句。这位俯视历史、雄视天下的绝世英雄,他的智慧和内涵,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多得多。

说不尽的是朱德。(记者 靳义翠 张冰冰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