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利,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李聚奎上将于1984年80岁生日时给自己写下的一段话
【 李聚奎上将简介 】
李聚奎(1904.12.31—1995.6.25),原名李新喜,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聚奎将军近照
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也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军事院校领导者。作为参加平江起义的2500多名官兵中最后一位谢世的老人,他曾在枪口下抢回元帅彭德怀的一条命;强渡大渡河,在刘伯承、聂荣臻领导下,他与杨得志组织了十七勇士的渡河奋勇队;西路军被打散后,他化装乞讨,千里寻党;朝鲜战场上,他建起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后美军司令官们最想见的人就是这位“共军的后勤部长”;他是周恩来点将的共和国首任石油部部长……由于他一生做了很多领域的工作,有很多新的、开拓性的工作重担落在他的肩上,而频繁的调动往往使他在某项工作打好基础即将大发展时离开,所以他的老战友们说他是个“种树人”。
他就是被中央军委誉为“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开国上将,被将军们称为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种树人”的李聚奎。
日前,本刊记者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李聚奎上将之女李卫雨,听她为我们讲述父亲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1904年,李聚奎出生于湖南涟源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曾读过一年私塾,却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从8岁开始务农的他,虽然每天拼命干活、辛勤劳作,但却不能改变贫困的家境。相反,地主土豪不劳而获,却能坐享其成。其中原因,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湖南,北伐军到了李聚奎的家乡,他开始听到一些有关革命的新鲜事。北伐军在离他家乡不远的桥头河镇招兵,路旁高悬彩旗,贴满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封建势力”的标语,虽然这些宣传内容他并不完全懂,但让他耳目一新,强烈地吸引了他。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隐约感到这个社会是有可能改变的,而且从戎杀敌也许是改变积贫积弱最好的出路。于是,他跟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商量,决定要出去闯一闯。就这样,几个人背着家人,晚上偷着跑走了。第二天天不亮,他们就跑到了桥头河镇,报名参加了北伐军。报名时登记的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怕家里人找到部队当不成兵,就把自己的原名李新喜改作“李聚奎”,意喻汇聚在一起的星星中的一颗。从这一天起,李聚奎这个名字伴随他度过了七十年的军旅生涯。
“父亲所在的这支北伐军就是1928年彭德怀当团长的部队。在这支部队里,他接触到了彭德怀、黄纯一等共产党员。虽然这些共产党员当时没有公开身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宣传的革命理念马上为父亲所接受,使他懂得了困惑他多年的问题,世道不平等不是几家几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整个阶级的问题。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劳动者才能获得解放”,李卫雨说。
1928年7月22日,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李聚奎毅然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平江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非常震惊,为了把这支革命队伍消灭在萌芽状态,蒋介石调集了6个团向平江扑来。在这个时期,李聚奎作为起义积极分子,被发展加入了共产党,成了起义后第一批被发展的党员。他在一次党小组会上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是跟党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红五军在转战4个月后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围堵,上了井冈山,与朱毛的红四军会师了。以后,这支部队成为我军的一支劲旅,沿革到现在就是威名远扬的38军112师334团。李聚奎也从这支部队开始,从一个最初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而参军的贫苦农民,在革命的洪流中百炼成钢,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只有豪气和勇敢能够永远流传”
平江起义胜利后,彭德怀、滕代远等决定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当时军情紧迫,周围都是敌人,天天行军打仗,最多的一天打了八仗。有不少人牺牲了,也有人坚持不住而逃跑回家,甚至有的投敌叛变。起义部队原有2500多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只剩下500多人。一天,部队转移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集合部队讲话,预谋叛变投敌的大队长雷振辉突然冲上来,伸手就夺彭德怀警卫员薛洪全手中的驳壳枪,企图射杀彭德怀。事发突然,人们都愣住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聚奎猛地向雷振辉扑去,雷被狠狠地摔在地上。这时另一个大队长黄云桥反应过来,从侧面给了雷振辉一枪,结束了他的性命。李聚奎救了彭德怀一命,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聚奎亲历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战斗战役。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第一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聚奎率部分别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和第52师师长李明。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诗中讲的就是红军活捉张辉瓒的这一大胜仗: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由于战功突出,李聚奎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级红星奖章。第四次反围剿后李聚奎担任了红一师师长。长征中红一师一直担任开路先锋,著名的战斗战役基本都参加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强渡大渡河红军十七勇士的英雄壮举耳熟能详,但却不曾了解一线指挥这场惊心动魄战斗的正是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西路军浴血奋战,失败后,李聚奎化装成叫花子,讨饭找党近两个月,终于回归红军部队。抗战时期转战晋冀鲁,历经险恶,率部重创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参与组织、领导后勤工作,基本完成了我军从游击作战的后勤工作到大兵团作战后勤工作的转变等等。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始终战斗、工作在第一线……
解放后有很多知情的老同志和一些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李聚奎把自己的经历多写写、多谈谈、多宣传宣传。他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说:“那场战争,体现的是革命军队的精神。很多年以后,所有的名字都会淡化,只有那种豪气和勇敢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他还说:“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人哪!能活到解放是幸存者。要是宣传的话,应该多宣传党的领导和那些烈士们。”这是一个从战争年代中过来的老战士在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先烈,不要忘记过去。
就是这位功绩赫赫的“老战士”,虽然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但却经常讲他老战友的故事。一直到晚年也始终不忘他的老战友,特别是对领导平江起义的近十位共产党员都有着深切的怀念。他们当中除了彭德怀和滕代远,全都在长征尚未完成之前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就牺牲在他眼前。李聚奎晚年时在回忆录里写到,“时至今日,一位叫贺国中的同志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永远也忘不掉。” 足见他对这些战友情深意重。
李聚奎将军
“我们不能只是藏,还要打”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这是我军第一次跨国作战,军需给养问题自然成为首要问题。为此,毛泽东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重任的“粮草官”。李聚奎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从l948年4月开始做后勤工作,李聚奎为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美援朝的关键时刻,聂荣臻一下子就想起了李聚奎。由聂荣臻提名,毛泽东批准,任命李聚奎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并送往前线。
在朝鲜战场,美国人的首要战术就是倚仗海空优势破坏我军的后勤供给线。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前几天,由于我军既无制空权又无有效防空措施,400辆汽车3天就损失了一半。为了防空,李聚奎推广了群众的创造,让部队在信号站的基础上,增设运输干线防空哨,工作原理就像古时候的烽火台和抗战时的消息树,专门监视敌机活动。他还向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运输,应该对后方兵站加强防护,最好能配置高炮部队,我们不能只是藏,还要打。”彭总非常赞同,很快就作了部署。由于普遍建立防空哨所,点线结合,扭转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朝鲜北部的灯光能在3分钟内全部熄灭,好像有神经似的。虽然敌人 “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但始终没能破坏我们的钢铁运输线。毛泽东曾赞扬说:“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这是个奇迹!”
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志愿军的吃饭问题,创造性地用“炒面”当军粮。第一次战役后,由于敌机轰炸,前方作战部队白天、黑夜都不能生火做饭,以免暴露目标。天寒地冻,部队的吃饭问题成了大问题。李聚奎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炒面。炒面既便于保存携带,又能随时食用,正符合志愿军目前作战的需要。于是,他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结果大受欢迎。1950年11月23日,他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粮食总量三分之一的炒面。仅20多天,第一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随后,香喷喷的炒面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由此留下了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和“凉水拌炒面,打过三八线”的佳话。志愿军出色的后勤保障甚至令对手心悦诚服,一位美军指挥官曾说,参战的美军军官们希望能在战后见到共军的后勤部长。
“工作安排我从来都是听组织的”
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宣传的“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国石油工业应走什么路,把发展重点放在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问题亟待解决。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天然石油的资源情况不明。周恩来说:“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带过去,要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他在军委报的3人名单中选定了李聚奎。
在石油部工作期间,李聚奎坚决落实毛泽东亲自面授的 “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大西南、大东北等地。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7年“跃进风”吹来的前夕,在讨论第二年的生产指标时,国家经委希望石油工业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0%。而对石油的投资,计委一位副主任则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予以缩减。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还要大幅度减少对石油工业的投资,石油工业部的同志意见很大,李聚奎也十分不理解。
不久,国家经委开会研究石油工业部1958年的生产指标时,上级征询李聚奎的意见:“1958年能不能搞到180万吨?” 李聚奎直率地说:“今年国家给我们的投资,大体仅维持在去年的水平上,明年还要减少。人造油的资源不能增加,新的油田又没发现,明年的计划能维持今年150万吨的水平还要做很大努力,增加到180万吨是不可能的。”
一个与李聚奎平时关系很好的部长事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大家都在跃进,他说180万吨,你就说200万吨嘛;他说200万吨,你就说220万吨,鼓足干劲嘛。” 李聚奎回答:“说了大话,到年底完不成任务怎么办?会挫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向上也不好交账,影响国家计划和全面安排。”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幕前的一个晚上,李聚奎接到上级电话:“中央有个考虑,想调你回军队工作,到总后去当政委。你有什么意见?” 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上面也没说为什么要这样调动,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使李聚奎毫不犹豫地答复:“我没意见。在个人的工作安排上,我从来都是听组织的。”对此,李聚奎的确没有什么意见。这么多年,只要是组织上的决定,他从来都是服从的。
李聚奎将军和家人
“真金不怕火烧,不是真金烧掉更好”
人的本质最容易在逆境中体现。李聚奎晚年总结他的一生中有三次遭遇。第一次是1930年被打成“AB团”,枪放到面前也不说一句假话;第二次是长征中西路军失败,只身化装讨饭近两个月才找到党中央;第三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三次都是差一点丢了性命,三次也都是在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努力下走了过来。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同时也是一名文革的亲历者,接受采访的李卫雨,在谈到父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逆境,用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经历磨难时,再次表达了对父亲这一代革命先辈们的崇敬之情。
1975年1月的一天,经历了文革动乱的李聚奎接到了参加四届人大会议的通知,开会前一天收到了总政送来的一套新军装和领章帽徽。他终于又穿上了军装,戴上了领章帽徽。当时,他是个有49年军龄的老战士,但因文革,有9年不让他戴领章帽徽了。那时他70岁,端端正正戴好的军帽下露出了两鬓白发。他对着镜子站了一会儿,眼里饱含着泪水。当时陪伴在身边的女儿说道:“爸爸,你穿上军装真威武,真有军人气概,应该高兴啊!”“是,是高兴,我又能做工作了。”父亲的一句话,让女儿心里五味杂陈。
“他跟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是多年的冤枉终于被纠正,挺自豪的;而父亲在第一时间里想到的还能为老百姓做事情,为党工作”,李卫雨说。文革开始不久,李聚奎就受到了很大冲击。面对社会突然发生的一切,只有十六七岁的李卫雨很难理解如此之变化,感到很茫然。然而父亲的一句话使惊恐担心中的女儿一下子踏实了。父亲说:“真金不怕火烧,不是真金烧掉更好。”这句话让女儿看到了父亲的心是坦荡的,这句话也成了她以后做人做事心里的一杆秤。
“文化大革命”中,李聚奎被林彪反党集团强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非法关押、残酷迫害,而他对此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出的是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承受的压力是现在的人很难想象的,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信我们的党一定能把问题查清楚。9年里,他甚至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这一次,他又凭着忠诚走出了逆境。比起黄金,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忠诚和信念是无价的。
从农民到智勇双全的将军,李聚奎将军走过了光辉的一生。1995年李聚奎将军与世长辞。儿女们为父亲整理遗物时,在他的保险柜里看到一个记录日常工作的小记事本,意外地看到他在1984年80岁生日时给自己写下的一段话,就像一个座右铭:“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利,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就是这位老人80岁时的一种心境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父亲是个真正的无产者,他离去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我们知道,他1985年亲手抄写并送给我们兄妹五人每人一份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和这条座右铭,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卫雨说。
虽然从事编辑工作的李卫雨已经退休多年,但一直坚持在做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的工作。她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尽心尽力地工作着。在长达4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李聚奎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争取人民解放的战争年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付出的巨大艰辛,还深深体会到革命后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传递出来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爱国情怀。由于版面所限,我们无法将李卫雨讲述的全部内容刊登,对此深表歉意!(本文标题《功高德更高 楷模照后人》是2004年11月14日,张震为纪念李聚奎上将诞辰100周年题的词。)(记者 庞 颖)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