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立秋过后,镇平县枣园镇辛营村,村民辛玉顺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这座年产3万斤蔬菜的“聚宝盆”,是他用儿子结婚时省下的3万元“份子钱”入股建成的。“不摆排场不比面子,建起实实在在的大棚,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新婚礼物!”老辛一席朴实的话,道出了辛营村移风易俗带来的真切变化。
从前,村里的人情负担重,不少村民为凑“份子钱”发愁。为了刹住这股攀比风,辛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下“铁规十条”:礼金不超过200元,婚宴每桌控制在300元以内,婚车不超过6辆。全村73名党员干部带头签承诺书,简办红白事26场。谁若违规,就上“黑榜”公示,还要取消评优资格。
规矩硬了,效果也就实了。仅一年时间,全村户均人情支出减少了45%,省下的“面子钱”超过三十万元。“以前愁的是借钱随礼,现在愁的是怎么把大棚种得更好!”村民周泽义站在正在扩建的温室前,满脸笑容。
村里还办起了“文明积分超市”,推行“善行积分制”,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等30多种日用品。村里设“新风标兵榜”,徐晓玲等8人因积分领先上了光荣榜。截至目前,全村已兑换物品200多件,有9户大学生家庭因不办“升学宴”获得了900积分奖励。“比积分、赛新风”成了新潮流。
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新风劝导队”经常走家串户,用家乡话聊家常、讲道理。2025年以来,他们成功劝阻大操大办11起。
人情负担轻了,村民的心气也更足了。大家把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曾经麻将声不断的文化广场,现在每晚响起了广场舞的乐曲和创业者交流的谈笑声。
8月底,辛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暖意融融。4名准大学生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接过行李箱和奖金——一场简单却庄重的集体升学礼,代替了铺张的“升学宴”。“仪式感满满,还省心省钱,真是好!”家长们都竖起大拇指。
村里还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好媳妇”表彰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每家每户。村支部书记辛占淼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省下来近百万元,75%投入产业,20%用于村容整治,5%注入教育基金。新风尚,真真正正变成了生产力!”
从被“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到攒下“产业本”挺直腰板;从竞相攀比,到争相创业,辛营村用“制度约束+积分引导+党员带头”的组合办法,实现了移风易俗的“化学反应”。当省下的礼金变成蔬菜大棚的钢架、村容的整洁和学生手中的新书本,乡村振兴的路,也就走得更加踏实、更温暖。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