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 >地方人物>正文

河南省镇平县曲屯镇:一碗热粥 八年坚守

2025-08-12 14:10 来源: 《祖国》杂志

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孟子清   清晨五点半,田花香家的灯准时亮起。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准备父亲马老先生的早餐:一碗熬得浓稠的小米粥,配上蒸得软烂的南瓜。这样的早晨,在河南省镇平县曲屯镇马家村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已经重复了八年。

2017年冬天,当时81岁的马老先生突发脑梗,从此改变了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最初的日子最为艰难:老人左侧身体完全瘫痪,连最简单的翻身都需要帮助,别说独立行走,就连坐立都十分困难,出门必须依靠轮椅代步。更令人揪心的是,他无法自主进食,大小便也需依赖尿不湿。田花香在父亲床边支了张小床,24小时守候。喂饭、擦身、换尿布、按摩,这些成了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当时看着父亲躺在床上毫无生气的样子,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让他好起来。花香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眼中仍泛起泪光。

为了全身心照顾父亲,田花香选择在家专职陪护。刚开始一顿饭要喂一个多小时。花香回忆说,现在爹能自己拿勺子吃了,虽然慢点,但进步很大。在厨房的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特制的防滑碗和弯曲的勺子,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老人自己进食准备的。白天她利用间隙打理家中琐事,到田地里忙活农活,或是接一些缝纫活补贴家用;傍晚时分,无论酷暑严寒,都会坚持帮父亲按摩肢体,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

每天的康复训练是固定项目。上午九点,田花香会扶着父亲在院子里慢慢走两圈。这个干净的小院见证了老人从完全不能站立,到现在能拄着拐杖独立行走的全过程。遇到下雨天,她就撑着伞,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在屋檐下慢慢挪动,一步、两步…… 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雨水打湿了她的裤脚,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女儿有时也会跟在一旁,给母亲和外公加油打气,小小的身影在雨中显得格外温暖。

女儿从小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看着母亲八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外公,小小的她也早早懂得了孝顺与担当。放学回家后,她总会主动分担家务,帮着母亲给外公端水、递毛巾,陪外公说说话解闷。周末的时候,还会学着母亲的样子,给外公捶捶背、揉揉腿,成为田花香照顾老人路上的小小帮手。田花香常说:家风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我怎么对我父亲,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她也会这样对待身边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田花香八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下,马大爷的身体状况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转。如今,89岁的马老先生状态稳定,已经能够自己吃饭、独立行走,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闲暇时还能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和前来探望的邻居简单交流。没有花香,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马大爷拉着女儿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而看到外公身体日渐康复,田花香的女儿也总是格外开心,觉得母亲的辛苦没有白费。

花香的孝行在曲屯镇马家村传为佳话,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更用日常点滴涵养了良好的家风。照顾老人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花香说,日子一天天过,看着爹一点点好起来,就觉得什么都值得。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就像每天清晨准时升起的太阳。

这份跨越八年的守护,不仅让亲情在岁月中愈发浓厚,也让孝善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田花香的孝心,是寒冬里最暖的阳光,照亮了父亲的晚年岁月,让苦难在坚持中开出希望之花。这份深埋于心的孝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用千万个日夜的付出诠释着 亲情二字的重量。而她家的家风,更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将孝善的基因代代相传,让美德在家庭的土壤里茁壮成长,成为邻里间最动人的榜样,也为社会注入了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