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财经报道 >产业经济>正文

河南省西峡县回车镇:烟叶收获季,三户烟农的坚守与传承

2025-08-04 14:04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冯新迅   盛夏七月,河南省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的田野里,两米多高的烟杆整齐排列,比蒲扇还大的烟叶环绕其间,绿得发亮。这片曾是烟叶种植大村的土地上,如今只剩下三户人家仍在坚守,延续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扎根于此的烟叶种植传统。


  走进田间,烟农们正忙着采收成熟的烟叶。他们弓着腰,小心翼翼地从叶柄处将烟叶掰开,动作轻柔如呵护珍宝,只为保证每一片烟叶的完整。“这烟叶娇贵得很,碰坏一点品相就降了档次。”刘聪甫一边麻利地将烟叶归拢,一边笑着说。他的7亩烟田在阳光下泛着生机,叶片舒展,透着即将成熟的油润光泽。不远处,薛建成的50亩烟田更为壮观,连片的烟株如绿色海洋,于海生的20亩烟田则在山边勾勒出规整的轮廓,三户人家的烟田虽规模各异,却共同构成了屈原岗村夏日里最独特的风景线。


  屈原岗村张营组的炕烟炉

  采收后的烟叶,要经过一系列精细处理才能走向市场。在刘聪甫家的院子里,刚运回来的烟叶摊开晾晒,家人正用铁刷子仔细刷去烟叶中间的筋脉。“这一步是为了让烟叶烘烤时受热均匀,颜色更透亮。”刘聪甫解释道。处理好的烟叶被整齐对折,夹在结实的草绳上,一串串悬挂起来,等待送入炕烟炉。


  炕烟炉后面的电加热炉
  张营组的炕烟炉是村里烟叶加工的“核心枢纽”。这座由政府2014年出资修建的炉子,曾以木柴和煤加热,两年前升级改造为电加热,既环保又高效。而且加热的温度变化和湿气排出全由电脑控制,可以自动调节,把看炉人解放出来。炉子内部宽敞如两间房屋,一次能烘烤六百多斤烟叶。此刻,炉内挂满了刘聪甫家的烟叶,透过观察窗可见,叶片在适宜的温度下正慢慢变色。“得盯着温度和湿度,烤成桔黄、桔红色最好,色度浓、色泽亮,组织结构疏松,那才是上等品。”刘聪甫望着炉子,眼里满是期待,再过两天,这炉烟叶就能完成烘烤。

  烟叶的价值,全凭品质论高低。刘聪甫介绍,烟叶按质量和品相分级定价,今年行情清晰:中一每斤21元以上,中二19元多,中三17元多,柠三15元多。“咱本地的烤烟,大多是中三和柠三,偶尔也能出些中二,想烤出中一得看天时地利。”他坦言,尽管优质烟叶难出,但农户们从未放松标准。据测算,每亩烟田平均能产烟叶260至270斤,按中等品相计算,每亩收益约4000多元,这对村民来说仍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屈原岗村,烟叶种植曾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鼎盛时期,成片的烟田是村里的“致富名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多数农户转向其他作物,而刘聪甫们选择留下。“种了大半辈子,有感情了。”薛建成打理着自家烟田,语气里满是执着。他的50亩烟田是三户中规模最大的,从育苗到采收,全年大半时间都扑在田里。于海生则表示,虽然种植辛苦,但看着烟叶经过自己的手变成合格产品,心里总有份成就感。
  如今,电加热炕烟炉取代了烧柴的老炉子,烘烤效率提高了一倍,劳动强度却降低了不少。刘聪甫记得,过去烧木柴时,整夜守在炉边添柴控温是常事,现在设定好参数,电表上的数字平稳跳动,就能安心等待烟叶“蜕变”。“政府帮咱改了炉子,省了不少力,这也是咱能坚持下来的底气。”他说。

  再过两天,刘聪甫家的烟叶就能出炕。届时,经过分级、打包,这些带着屈原岗村泥土气息的烟叶将被运往市场,成为支撑家庭收入的“金叶子”。在这片土地上,三户烟农的坚守,不仅是对一项产业的执着,更是对乡村传统的传承。当桔黄、桔红的烟叶从炕烟炉中取出,映照着他们黝黑的脸庞,那便是屈原岗村最动人的丰收底色。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