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冯新迅 盛夏七月,河南省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的田野里,两米多高的烟杆整齐排列,比蒲扇还大的烟叶环绕其间,绿得发亮。这片曾是烟叶种植大村的土地上,如今只剩下三户人家仍在坚守,延续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扎根于此的烟叶种植传统。
走进田间,烟农们正忙着采收成熟的烟叶。他们弓着腰,小心翼翼地从叶柄处将烟叶掰开,动作轻柔如呵护珍宝,只为保证每一片烟叶的完整。“这烟叶娇贵得很,碰坏一点品相就降了档次。”刘聪甫一边麻利地将烟叶归拢,一边笑着说。他的7亩烟田在阳光下泛着生机,叶片舒展,透着即将成熟的油润光泽。不远处,薛建成的50亩烟田更为壮观,连片的烟株如绿色海洋,于海生的20亩烟田则在山边勾勒出规整的轮廓,三户人家的烟田虽规模各异,却共同构成了屈原岗村夏日里最独特的风景线。
采收后的烟叶,要经过一系列精细处理才能走向市场。在刘聪甫家的院子里,刚运回来的烟叶摊开晾晒,家人正用铁刷子仔细刷去烟叶中间的筋脉。“这一步是为了让烟叶烘烤时受热均匀,颜色更透亮。”刘聪甫解释道。处理好的烟叶被整齐对折,夹在结实的草绳上,一串串悬挂起来,等待送入炕烟炉。
烟叶的价值,全凭品质论高低。刘聪甫介绍,烟叶按质量和品相分级定价,今年行情清晰:中一每斤21元以上,中二19元多,中三17元多,柠三15元多。“咱本地的烤烟,大多是中三和柠三,偶尔也能出些中二,想烤出中一得看天时地利。”他坦言,尽管优质烟叶难出,但农户们从未放松标准。据测算,每亩烟田平均能产烟叶260至270斤,按中等品相计算,每亩收益约4000多元,这对村民来说仍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再过两天,刘聪甫家的烟叶就能出炕。届时,经过分级、打包,这些带着屈原岗村泥土气息的烟叶将被运往市场,成为支撑家庭收入的“金叶子”。在这片土地上,三户烟农的坚守,不仅是对一项产业的执着,更是对乡村传统的传承。当桔黄、桔红的烟叶从炕烟炉中取出,映照着他们黝黑的脸庞,那便是屈原岗村最动人的丰收底色。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