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的百年石库门小楼芳华依旧,门前人流如织。人们来此探寻世界第一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密码。
旧址里、展陈中、文创间,红色起点的精神力量穿越百年,依旧焕发直击人心的强大磁力。仅2024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量就超300万人次,观众来自世界各地,是上海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
游人手持文创明信片,在中共一大会址前打卡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样的精神印迹,上海星罗棋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驻扎上海12年,领导早期革命斗争,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根脉,伟大建党精神熠熠生辉。
如今的城市版图上,600余处红色资源遍布大街小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不断推进建党初期旧址遗址开发利用,一处处纪念馆、陈列展相继落地建成并对外开放,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将红色资源创新传播。
守护与传承间,历史的印记并不遥远,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已融入市民日常,激发情感共鸣——
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年轻一代写给英烈的书信层层叠叠;节假日里,孩子们结伴而行,到渔阳里、甲秀里、辅德里等石库门里弄寻访红色记忆的人们川流不息;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源源不断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红色,是上海永恒的底色。守护精神家园,这座城市深情作答。
让英烈的形象被看见、被铭记
位于四川北路的中共四大纪念馆里,四大代表展区的两面展墙尤为醒目,20名出席大会的代表以创新的展材和技术生动陈列。其中,最年轻的代表阮章的照片是2024年初最新列入的。
看着展墙上大伯年轻时的照片,阮章的侄子阮宝胜难掩激动。“照片底片由我奶奶保存了60多年,然后传给了我,现在终于能让更多人看到先辈的样子,感悟他们的奋斗。”
中共四大代表阮章的后人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敬丹 摄
这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红色追寻”。虹口区委党史办一级调研员王佩军介绍,2003年,阮章作为中共四大代表的身份就得到确认,但照片一直未能找到,是中共四大代表中唯一没有照片而留白的展陈。
让英烈的形象被看见、被铭记,是精神家园守护者们不变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寻找终于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经联合天津、唐山、中山等党史研究部门协作攻关,并由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的人像比对检验技术综合研判,2022年,在收集发现的多种阮章信息资料和多张历史照片中,阮章后人提供的阮章南开中学毕业照得到确认。
拂去历史的迷雾尘埃,革命先辈的青春容貌不再模糊、遥远,坚毅的眼神和期许就此长长久久地凝望着红旗下的后辈,引领他们的梦想之路。
重新唤醒的红色记忆还包括中共四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里弄名称:广吉里。20世纪30年代,中共四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房屋毁于日军侵华炮火。近年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对会址所在的里弄名称开展考证研究,终于在2021年确认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对红色资源进行发掘、保护,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上海深挖红色“家底”,用心守护红色阵地,让一处处红色党史“教室”、一件件红色文物更加闪亮起来。
已入盛夏,思南路73号绿意盎然。位于此处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经修缮后重新开放已一年。
这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为便于工作,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如今,“周公馆”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管理,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经过精心修缮,“周公馆”以“生活化”“零距离”为亮点,不仅首次开放思南路73号楼前的花园,还将其与相邻的思南路71号院中花园连通,扩展参观空间,提升参观体验,更多市民游客近悦远来。
一年间,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中国共产党无线电密码通信工作诞生地历史陈列展”在党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布设的位置开展……在上海,不断有新的旧址在敬畏与铭记中被发掘、开放,让更多人走进红色地标、走近红色历史。
中共四大纪念馆门前,“虹”色足迹·年轮大道展示墙集中展示着虹口区85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融合周边环境,纪念馆还推出红色文化元宇宙展区,观众可通过四川北路公园内指引牌扫码进入小程序,将镜头对着纪念馆国旗广场前“上海革命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元宇宙展区”,即可进入上海16个区的AR场景,上海的革命遗址旧址图文信息便可在漫步中“尽收眼底”。
上海公布的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中,不可移动资源612处,包括旧址228处、遗址279处、纪念设施105处。上海正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多措并举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让城市底色更加闪亮。
伟大建党精神辉耀年轻后代追光之路
20世纪末,上海建设“东西向大动脉”延安路高架,在设计时特意作了一个重要改动:为中共二大会址绕了个弯,将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完好保存下来。
曾经的辅德里625号,如今门楣上的砖雕横批“修旧如故”,“腾蛟起凤”四个字依旧清晰。
这里就是中共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专设党章厅,一面红色的党章集锦墙,展示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一处处互动装置“点亮”中共二大诞生的多个“第一”:第一部党章诞生,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