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县许村镇箬岭村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全力夯实和美乡村发展基石。近年累计投入540余万元对茅舍至茶坦通村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新建污水处理终端2个、安装路灯20余盏、修复完善古道5处(0.8公里),提升美化停车场300平米,改造完善公厕2座,新建打卡文化墙4处。
对全村进行环境整治,推进改厕、畜禽污水收集等项目建设,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硬件设施,建立保洁日常管护制度,实现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村庄“颜值”大幅提升。箬岭村位于歙县许村镇以北的黄山箬岭关,村内有古徽州对外的交通和经济要道——箬岭古道,黄山市内现存较为完好,历史最为悠久,长度最长的古官道。其主体部分茅舍至茶坦是一段青石板路,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全长约30千米,自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谭家桥。2018年箬岭古道入选全国“最美森林古道”(全国6处,安徽仅此一处);201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箬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茶坦村因在箬岭山腰的斜坦上,背靠黑母尖、栏杆石两座大山,村庄中地势平坦,适宜茶叶种植,故名“茶坦”。依托箬岭古道,茶坦中心村建设和美乡村,入选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
挖掘箬岭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将革命精神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存史资政、以史育人。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斗后,13名向箬岭方向撤退的红军伤病员不幸被敌军抓捕,又因大雪无法行走而被遗弃,最后长眠于茶坦风扇口的悲壮历史为背景,进一步收集整理刘奎“打短工”、挑货郎担的“高老头”、交通员杨怀玉等革命故事,兴建无名红军墓,打造“风扇口一抹红”红色教育基地。收储闲置农房,建设乡村记忆馆,布展红色事迹,打造党员政德教育活动场所,纳入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截至目前,共接待主题党日、红色研学等活动10余次。
箬岭村地处高山生态绝佳,森林覆盖率达85%,有大量的农业、林业等资源,以茶、林、竹为主,菊花、中药材、油茶和山核桃等多种经济作物共同发展。依托箬岭古道户外旅游,围绕茶叶、菊花、笋干、油茶、红辣椒、山核桃、葛粉、土鸡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打造“旅游+土特产”新业态。以线下“消费帮扶”“爱心认购”和线上“直播带货”“网上订购”深度融合等方式,加大产销对接力度,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米”,累计销售额超10万元。谋划厚朴茶园项目100亩,改造提升农家乐、土菜馆6家,推进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后备箱经济”蓬勃发展。
坚持把文明村风民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灵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建成法制广场、村史馆;评选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10余人,引导文明新风走进寻常百姓家,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新风尚。评选“文明家庭”6户、“美丽庭院”3户,打造“歙”美五小园5处。修订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教育、模范引导、家风传承,全面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户主会、村民议事会,评选最美家庭10户。盘活闲置资产村小学,打造公益食堂,供村民红白喜事集中使用,形成文明礼仪、勤俭节约的新风尚。连续自发举办重阳节“抬汪公”民俗活动,社会各界游客纷至沓来。
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支部推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思路,引领村内党员亮身份、勇担当,扛牢治理示范带头责任。党员带头,抱团整治,实现村庄清洁行动齐抓共治,发挥乡风文明评议的激励作用,引导群众将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发挥“党建+网格”作用,全村划分5个网格,开展网格化服务,全方位、多渠道收集民意50余条。用好户主会制度,构建群众议事平台,架起乡村治理“连心桥”,打造群众说事议事新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箬岭村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连接点,依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产业”,做好“红色文化+”文章,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章向明 蒋铱沛 周建飞)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