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生、绿蓝泼墨——大自然赋予了之江大地斑驳错落之美,但区位导致的发展落差一度较大。
如何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怎样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怎样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的“八八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20年来,浙江域内“山”与“海”携手同行,并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奏响“山海协奏曲”。
山海协作助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早年的浙江,将地图上的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与温州苍南大渔镇相连,就出现一条有特殊意义的线——“清大线”。
这条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将“山海”分割。线的西南侧,群山绵延,耕地稀缺,包括丽水、衢州全境以及杭州建德、淳安,温州苍南、泰顺等县市的部分区域,属浙江欠发达地区;线的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集聚着自古繁华的杭嘉湖、宁绍平原及甬台温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
跨越“清大线”,念好“山海经”,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答题。
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的“八八战略”中,提出要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其中最直接的举措,就是将省内的“海”(经济强县)对“山”(欠发达县)进行结对帮扶,形成陆海统筹的更强合力。
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的西湖—淳安山海协作“共富飞地”千岛湖智邦大厦正式开园(2023年8月28日摄)。新华社发
一个环抱浙江的“大水缸”千岛湖,一个坐拥千年锦绣的西湖,杭州淳安县与西湖区借“山海协作”牵手多年。淳安在西湖区建成西斗门“科创飞地”、双浦“消薄(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飞地”等,发展起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业态,实现了异地发展、本域保护。
20年来,随着“山海协作工程”的不断深入,浙江逐步形成了一套协同化、全方位、多层级、不断有机更新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出“山海协作”产业园、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共建产业、科创、消薄等三类“飞地”,增强山区内生发展动力。
位于浙江温州市鹿城区的鹿泰总部科创园(2023年6月1日摄)。新华社发
浙南山区县泰顺与温州市鹿城区携手,打造了温州首个“山海协作”飞地平台——鹿泰总部科创园。园区制定招商政策,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吸引泰顺218个村抱团投资该项目,一笔笔分红资金从鹿城“飞”到泰顺,为两地注入共富活水。
近年来,两地还探索“双向飞地”新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解决百姓就业和企业用工两大难题。
泰顺整合域内土地厂房等资源,共建鹿泰“双向飞地”产业园,成功招引正泰逆变器智造等10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预计解决就业1000人。
20年来,浙江山区26县通过“山海协作”累计获得结对市县援助、土地指标外调等渠道资金近1000亿元;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2438个,完成投资7305亿元;经济强县帮助山区26县建立20多个“山海协作”实训基地,累计培训劳动力近150万人次。
通过“山海协作”机制,有效推动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表示,“山海协作”准确把握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互䃼发展的规律性,并以创新举措落到实处,䃼短板的过程也是创造新优势的过程。
20年久久为功,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如今,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位列各省区第一。
山海同行实现良性互补
多年来,浙江把“山海”区域差异视为发展机遇,将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山海互济、良性互补。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在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中,创新运用好“问海借力”这把“金钥匙”。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山海协作”重点工程——莲都大厦在金华义乌拔地而起。“研发、销售在义乌,生产制造在丽水莲都区。”莲都大厦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入驻莲都大厦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两地税收、金融、人才等福利,还可叠加自贸试验区和“山海协作”飞地特殊政策。
近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600”高山冷水茭白迎来丰收。云端采购、冷链物流,每天都有2万多斤茭白从景宁景南乡、大漈乡销往绍兴上虞、台州温岭等景宁“山海协作”结对县(市、区)。
在地处东海之滨的上虞,多家企业与景南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产销合作意向。“山里货”搭乘“海上风”进入中高端市场,农业品牌“丽水山耕”在大都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带动了民族地区数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表示,“山海协作”就是要协同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通过两地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整合,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通过“一县一策”,发挥各县域资源禀赋、地方特色,浙江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培育壮大富民产业,逐渐形成了淳安水饮料、龙游特种纸、缙云机械装备、青田不锈钢等8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
如今,“山海”通道更加广阔。
舟山跨海大桥建成,将舟山海岛与内陆连为一体;丽水无水港利用宁波舟山港优势,打造丽水货物进出宁波港口的“绿色通道”;金(华)台(州)铁路建成,开辟了浙中山区与浙东沿海“山海协作”新通道……经过20年发展,浙江建成的一大批海陆基础设施,打通了山海之间的发展梗阻,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引擎。
跨区域书写“山海情深”
跨越“山”与“海”,浙江各级干部在对口帮扶中西部地区中展现担当作为。20年来,浙江把“山海协作”的协同理念,进一步延伸到参与和服务全国大局之中,努力开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特意将镇上一条路命名为“安吉路”。这条路背后的故事,让“山”与“海”的情谊也跨出了省域。
这几年,来自浙江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近3535万株优质白茶苗,在贵州、四川、湖南等多地扎下深根,陆续进入丰产期。
一片“金叶子”,奠定了黄杜村的富裕之路。“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
2018年,黄杜村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前往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进行选址、种植、采摘、销售指导。
不仅如此,茶苗捐到哪里,来自浙江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解决受捐茶农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扶贫苗”变成“致富叶”。
在西藏那曲,浙江援藏干部把浙江市场、技术、人才、浙商四大优势,与那曲资源优势相结合。长荣娜秀服装智造工厂成为那曲首家非矿非建筑业的规上企业,生态精品酒店、光伏+储能新能源电力工程等一大批招商项目,成为那曲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山海协作”,不仅有产业项目的帮扶,还注重补齐民生短板。
改扩建后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一中学,一座座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浙江台州投入8000余万元援疆资金,建成了这个可容纳45个教学班、2100名学生就学的九年一贯制中学,缓解了当地学位班额较拥挤的现象。
重视经济提振,更重发展理念同频。“原来种土豆,一亩地收入最多1000元;现在种葡萄,一亩地能收入1万元。”四川九寨沟黑河镇绕蜡村甜蜜金棚·酿酒葡萄“共富工坊”负责人何官秀介绍,工坊发展订单农业,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列车行驶在金台铁路仙居县境内的永安溪特大桥上(2021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共富工坊”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工坊由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如今,依托东西部协作,“共富工坊”已在中西部多地生根。
董雪兵表示,“山”与“海”的“双向奔赴”,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索出了一条先发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惠双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