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网站首页 >焦点推荐>正文

“二十四道拐”上的幸福回响

2023-07-24 12:52 来源:新华网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有一段著名的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因沿途有24处连续弯道而得名。抗战时期,无数军车经此翻越崇山峻岭,将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

如今,二十四道拐仍在通行,见证着我国滇黔桂石漠化区的成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干群延续艰苦奋斗,与自然较劲的拼搏精神,书写了石漠化地区全面小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二十四道拐见证脱贫之路

  登高远眺,二十四道拐似白龙盘山。

  当年,晴隆县几乎全员出动,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下,男女老少靠肩扛背驮、一锤一钎,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对公路的拓宽加固改造。

  二十四道拐已成为当地人艰苦奋斗,与自然较劲的精神地标,而这种精神也成为晴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核心区的晴隆,曾是黔西南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4.2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2万。

  对于群山似海、碎石遍地,只能在山沟石缝中生活的晴隆,脱贫之路也如二十四道拐一样,历经曲折,艰难向前。

  为了脱贫,在半山腰上的鸡场镇学官社区计划用经济效益更高的果树代替玉米,但在山高坡陡土层薄的峡谷地带种果树并非易事。

  老社区干部卢修能回忆,越往山顶走,土越少,必须把大小不一的石块依山就势一层层垒起来,才能住为数不多的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自然较劲的村民总算让脐橙、柑橘等树苗扎下了根。目前,鸡场镇累计种植脐橙、柑橘等水果1.2万亩,其中学官社区栽种了4000亩,实现人均4亩果园。

  岑松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栽种脐橙等300亩,并带动不少群众就业。去年单给村民发工资就是1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发展,再辛苦也值得。

  鸡场镇脱贫变化,是晴隆县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晴隆县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反贫困斗争中。

  在脱贫攻坚阶段,晴隆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一批茶园、果园、花椒、林下菌药种植等扶贫产业相继落地,带动贫困劳动力6.24万人就业。

  晴隆县还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采取一揽子精准战法和打法。通过积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让全县14.9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昔日石漠化高寒山区迎来巨变,全县已脱贫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15209元,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伴随急促、顿挫的马达轰鸣声,赛车手用连续的极限甩尾卷起阵阵尘土,观众的尖叫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是2022年底,二十四道拐景区举办汽车爬坡赛的场景。

 

  赛车集结在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陈亚林 摄)

  近年来,晴隆县以二十四道拐为核心,推出汽车运动、自驾游、历史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基地。

  这条历经战火的抗战公路,已成为晴隆县发展旅游业的新赛道2022年,二十四道拐景区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5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数百人。

 

  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夜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卢关文 摄)

  二十四道拐成为山多地少的晴隆县转变发展思路的缩影,晴隆县将多山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晴隆县县长熊华禹介绍,晴隆县将农业现代化与巩固脱贫成果、石漠化治理有机融合,大规模种植茶树、果树等,逐渐形成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粮、湖库生态渔产业布局。

  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晴隆县逐渐成长起一批新农人。在碧痕镇,返乡大学生吴荣艳牵头成立贵州薏芝坊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改传统的经营模式。她一方面和团队拍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讲述山区薏仁米种植、加工等特色农业发展故事;另一方面,加强公司数据化管理,探索将传统糯薏仁生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

  吴荣艳说,公司研发的薏仁水果麦片等精深加工产品正搭上电商驶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公司销售产值达1.3亿元,带动617户脱贫户就业增收。

  晴隆县还培养出现代农业企业。在晴隆县惠黔东西部协作共建林下菌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腾龙岭食用菌菌棒厂,从配料、制棒、接种等几乎全程机械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现代化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

  该菌棒厂工作人员王松介绍,厂区应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平菇菌棒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可年产1500万棒平菇菌棒,能带动固定用工50余人,辐射季节性务工3000余人。

  晴隆县还积极推进晴隆火电厂、光照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渐形成风光水火储多元化能源体系。

  撕下千百年绝对贫困标签,成功实现全面小康,晴隆正阔步迈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

  昂扬奋进的山区小城

  夜幕降临,距离二十四道拐不远的阿妹戚托小镇灯火璀璨。文安梅正领着身着民族盛装的彝族妇女在广场上围着篝火跳着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

  踏地而舞、以足传情,明快的踢踏声应和着欢快的鼓点,笑声与喝彩声在璀璨夜空回响。

 

  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游客在金门广场围绕篝火跳舞(3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晓强 摄

  阿妹戚托小镇是脱贫攻坚阶段晴隆县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兴建。2020年以前,晴隆县将5.7万余名生活在山区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其中有2.9万余人像文安梅一样在晴隆县城安了家。

 

  孩子们在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参加文艺演出(20196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搬迁进城,文安梅一家的生活变化巨大。如今吃上旅游饭的她总是洋溢着自信而灿烂的笑容。

 

  这是201966日拍摄的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保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晴隆县还配套建设了教育园区、产业园区,老人、小孩就医就学有保障,不少搬迁群众无需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市民。

  新市民带来了城市发展活力,也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晴隆县城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增加到6.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8%

  谈起城市变化,当地人感触最深的是用水的变化。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曾是晴隆县城居民自嘲的顺口溜。

  晴隆县城海拔1000米以上,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曾几何时,居民吃水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间歇性停水是常态。在当地努力下,西泌河水库和县城供水管网工程于2021年建成投用,吃水难也就此成为历史。

  过去,晴隆县苦在自然,穷在路上。如今,一条宽阔、平整的柏油县道从二十四道拐旁飞架而上,穿越晴隆县城,连着通江达海的高速路。

  随着贵州整体交通路网改善,喀斯特山区万桥飞架,成为四通八达的高速平原,晴隆县也不断打破交通瓶颈,县际间高速穿行、县域内路网密布,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凭着便捷的交通,越来越多的游客、商人到晴隆县观光、投资。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