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驴产业作为我国的特色畜产业,其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上升,驴肉、驴皮、育肥驴、育成母驴、公驴驹等价格稳中有升,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脱贫致富、振兴乡村产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驴产业不但是我国的特色畜牧业,更是新兴民生产业。随着驴役用功能的消失,我国驴的存栏量急剧下降,许多优良地方驴品种面临着退化、灭绝的危险,其中,德州驴乌头品系纯种群体十多年前全国存栏量不足千头。驴作为原始地方品种,尚未在皮、肉、乳用方向上系统选育过,生产性能不够突出。在驴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高效繁育、规模化养殖、饲养管理及屠宰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几乎是空白。国外驴仍以散饲放养、宠物个养模式为主,相关技术无法满足国内规模化养殖需求。由于驴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畜禽上的相关成熟技术也无法直接借鉴。针对上述难题,王长法带领驴研究院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成员,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驴产业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心怀学者初心,把众所周知的“小毛驴”,做成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同时,王长法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工作科研水平,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7项,在《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8篇,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21项,牵头、参与制定各级标准31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28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著作6部。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等12项各级奖励。 创新机制,构筑现代驴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王长法牵头申请并获批“国家马驴遗传评估中心(筹建)”“山东省特色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黑毛驴高效繁育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部级研发平台,拥有山东省唯一一个畜牧学高水平培育学科,是山东省现代驴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单位。汇聚了包括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泰山学者、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在内的40余人的团队,集成的“驴高效繁育技术”等3项科技成果被选为全国农业和全省畜牧主推技术。 厚积薄发取得原始创新,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现代驴产业以扩大优良种群和提高品种质量为前提基础,而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良种繁殖这一关键环节。因国内外未攻克驴精子冷冻后活力降低的难题,过去驴的繁殖多采用本交方式,人工授精很少使用。这就需要养殖户家家养殖公驴,既增加了养殖户的成本,种公驴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导致后代生产性能不升反降。王长法带领团队成员率先研究探明了驴精液特殊生物学特性、冷冻前后精液蛋白变化及脂质变化图谱,解析了精液最佳冷冻保存曲线,研制出驴精液抗冻稀释液配方,发明出两种驴精液专用冷冻保护液,获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创业成果奖二等奖;使精液解冻后活力>40%,细胞膜完整性> 60%,顶体完整率> 80%,攻克了在超低温条件下驴精液冷冻损伤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明确了冻后活力、细胞膜完整性、畸形率等 9 项质量指标与受孕率的相关系数(符合率达 99.3%以上),建立了国内首家德州驴精液质量指标检测平台,创建了驴精液质量检测技术体系,有效保证了精液生产的稳定性和品质均一性,率先制定了驴冷冻精液生产地方/行业标准;实现了优质种公驴的遗传资源的长久保存和优质种公驴精液远距离运输,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为驴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和全国良种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建了驴精液高效采集及处理技术体系和高效人工授精技术体系,为驴的规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探明了驴精子体外凋亡的规律,发现了影响其存活的主要因子,通过 4 ℃低温抑制活性等技术延长精液保存时间48 h;明确了驴精液不同的采精水温(冬季 50 ℃ ± 2 ℃;夏季 45 ℃ ± 2 ℃)、压力控制(与每头采精公驴阴茎的粗细长短相匹配 )、最优离心转速时间(600 × g,10 min)、精液最佳冷冻保存条件等技术参数,构建出驴精液高效采集、保鲜及处理技术体系,将单头种公驴采精效率提升50%,精液利用率提升100%。探明了母驴发情和排卵规律,明确了精子在母驴体内的存活时间,建立了 “发情+B超鉴定排卵+人工授精 ”于一体的便捷高效冷冻精液授精技术体系,制定了驴冷冻精液输精技术规程和人工授精技术规范地标及行标各1项,提高情期受孕率 11 个百分点,精液利用率和配种工作效率分别提高了3倍和5倍以上,核心关键技术获中国发明协会金奖。
整个技术体系转移给东阿阿胶公司后,建成了世界上首家规模最大的种公驴站。制订了优质种公驴繁殖性状的选择与定向培育标准,优化了种公驴年龄组成,其中,特级种公驴占群体的 80%以上,单头采精量提高 ≥3%,后裔体尺指标增长 ≥5%。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细管冻精的产业化生产,年产细管冻精100万剂以上,占我国驴人工授精市场份额的 90%以上。 挖掘驴基因组成,实现弯道超车。国外大宗畜禽产业在2010年左右均先后进入基因组选种时代,但作为存栏量、产品加工等方面均排在世界首位的我国驴产业,还没有完整的驴基因组序列。针对上述困难,王长法以国内大型驴品种德州驴为样本,联合国内外15 家科研单位,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德州驴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获得了完整的 24.3 亿个碱基对基因组序列及730 个驴特有基因序列,为德州驴的 “永存永生”提供了保障;首次,鉴别出驴与猪、牛、羊等 9 个家畜物种间特征性短重复序列,为真假驴皮及阿胶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独特的分子标记;首次明确了四大洲 39 个地方驴品种间的特征性分子差异,提出黑毛色驴为二次驯化的假说,初步揭示德州驴种质特有的分子遗传特征,开发出鉴别地方驴品种的分子诊断试剂盒,获授权发明专利 2 项。本研究成果为山东省著名的德州驴提供了“基因身份证”,成果发表在2020年12月份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是我国学者在马属动物研究上发表的最高水平论文。 做首个相驴倌,育多胸腰椎数驴。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德州驴活体-组织-精子-基因序列 “四位一体” 的保种选育配套技术体系。从表型、生理生化到优异性状遗传变异等方面对德州驴的遗传特性开展了全方位种质评价,建立了德州驴优异性状精准种质评价体系,完善了表型及遗传身份信息,厘清了数量群体结构、分布特性和利用状况,为其创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基础素材。创建了驴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探究了乌头驴和三粉驴不同生长时期的体尺体重指标,率先筛选出 Brody 模型为区分、预测乌头驴和三粉驴品系驴驹(0-18月龄)的生长曲线的最适宜模型,创建出精准预测成年驴体重的公式,明确了德州驴性别、年龄和体尺与全身皮肤重量及厚度的相关性。 针对全世界还没有驴培育品种的现实,王长法依托山东省内3个德州驴国家保种场和6个省级原种场,率先开展皮厚肉多黑驴、多胸腰椎数驴联合育种攻关工作,研发定制了首个驴用智能分栏秤系统,可以自动测量驴只体重、体高、胸宽、背部体长和尻高等体尺数据;研发定制了首个可移动活体测定多胸腰椎数的仪器。经十余年的持续选育,东阿阿胶培育的皮厚肉多黑驴新品种第四世代群体初生重、日增重、屠宰率等关键指标分别提高了16.4%、8.4%和13.0%,2022年纳入国家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王长法被选为德州驴国家联合育种攻关项目负责人。前期育种工作发现德州驴群体中存在 T17L5(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T17L6、T18L5、T18L6 和 T19L5 共 5 种胸腰椎数组合类型,多一根椎骨平均体长增加了4.3 cm,平均胴体重增加了 7.2 kg,皮重增加0.65 kg,按当前驴肉和驴皮价格计算,多一根椎骨的驴可额外增加790元养殖收入。逐步将山东打造成为德州驴优质种驴供应基地。快速跨越了依靠养殖数量赚取利润的阶段,培养种驴的效益提高10倍以上。 活体循环开发的倡导者、践行者。驴作为阿胶生产的原材料,价格随着阿胶价格变动而变动,2017年阿胶价格跌落导致整个驴产业陷入低迷状态,之后从业者认识到仅靠驴皮难以带动整个驴产业发展,开始向驴皮、驴肉并行方向发展。目前,国产鲜驴肉和驴皮只能满足国内需求很小部分,进口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驴产业体量小,进口稍多就会引起价格波动,作为我国地方优势特色畜牧产业,驴产业不能只靠驴皮、驴肉来盈利,必须积极开发新型活体产品如驴奶、孕驴血清等,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延长产业链条。王长法带领团队成员率先开展了驴奶的研发,首次在德州驴驴奶中发现和验证了 19 个乳清差异蛋白,为高产奶用驴的选育提供了生物标记。建立了驴奶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阐明了品种、饲养状态、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驴奶品质特性,绘制了不同泌乳时间、不同保存方式、不同保存时间、不同加工方式下驴乳代谢谱、脂质图谱、蛋白质图谱,明确了生驴奶特有成分特征;制订了《德州驴生乳》《生驴乳》等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各1项,为驴乳产品开发及功能阐述提供了基础。 制定标准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动能。牵头、参与制定驴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各级标准共31项,对驴冷冻精液生产技术规范、驴人工授精技术规范、德州驴生乳等进行了系统规范,使聊城成为我国特色畜牧产业区、驴全产业链产出高地和活驴交易集散中心,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驴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标准在全国13个省示范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体116家,有力推动了全国养驴业从传统“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到现代化规模养殖的新动能转变,并奠定了标准化基础。从此,全世界养驴业均会参考并遵循中国驴产业系列标准。“世界驴业看中国,中国驴业看山东”成为行业共识。
王长法牵头撰写并提交的《全国马驴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等7份建议文稿分别被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省政府采纳,其中2份分别获国务院原副总理胡春华、时任省长龚正批示,为驴产业发展发挥重要智库作用。促成了2017年12月山东省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6月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驴产业创新团队;连续三年驴被列入国家主要畜种,使集中于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驴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开展多层次技术推广,为驴业插上科技翅膀。为加快技术推广步伐,依托驴产业创新团队和驴研究院先后举办国际会议3次、全国驴产业大会3次,组织四十多家驴企业参展 “中国创富大会”“山东省畜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肉类展销会”与19个县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关系,建设示范基地25个,赴生产一线指导生产440余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候选人还组织开展了“小毛驴成就大事业”驴产业公益大讲堂,针对驴产业现状,围绕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邀请国内30多名产业专家开展系列技术培训,反响极佳。2022年,王长法作为团长入选“科创中国”现代驴产业技术服务团和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同时,在驴产业技术需求征集、成果转化对接服务、推动建设协同组织、创新创业辅导、举办产学研活动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 肩挑重担,培养新农科人才。科研创新是科学家终生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终生事业,王长法既是一名科研人员,也是一名传业授道解惑的教育工作者,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2021年整个团体获批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团队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各1项。 为保持和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王长法正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强劲科技攻关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研教融合的创新团队,配合申报各类基金、人才计划项目,支持团队的校企合作,支持团队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出国留学、访问和参加学术交流,并创造条件,吸引高水平青年学者加入团队。目标建立一支结构更趋合理、学科交叉的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驴产业创新团队。(文、王宇)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