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省淅川县西簧乡,山青水绿,山花烂漫,一条条标准化的水泥路在山间纵横交织,一座座绿色产业村互联互通,这是淅川山村的富民路,一直延伸到山外的省道、国道、高速公路。
“路通了,电力、网络全覆盖了,我们山区没有理由再发展滞后,近年来,西簧乡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村支书成为致富带头人,党员成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淅川县副县长、西簧乡党委书记侯卓说。
淅川县西簧乡地处伏牛山腹地,山高,人稀。户籍人口25600人,常住人口8000多人。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西簧乡,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创建“五星”党支部,为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西簧乡着力培养“能人”村支书,优化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能力结构合理配备,注入“人才活水”,对各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人才、退伍军人实施回乡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先后招引优秀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其中有23人担任村组干部,50人纳入村后备力量人才库。每年多批次举办村“两委”干部培训班,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解读、业务操作等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智库”增加力量。
积极作为 巾帼助力谋发展
西簧乡桃花山村党支部书记胡燕灵在“五星”支部创建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为推进经济发展,自我施压,多方学习请教,修炼成为“养殖能手”,“农技高手”,“致富强手”。胡燕灵作为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带领本村14户以“合作社”形式加盟“鹊山鸡”养殖,给老人们开辟了就业途径。目前已经形成孵化、销售鸡苗、产蛋、肉鸡、电商“线上线下”销售产业链,远销北京、上海、武汉。带动了本村60人就业,2022年销售额600余万元,2023年有望突破千万大关。
基层工作琐碎繁重,妇女也能撑起半边天,西簧乡桃花村786人,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务工,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胡燕灵为了群众的急难愁盼,甘愿加班加点,从未叫苦叫累,树立了女干部勤勉务实的良好形象。
积极谋划 香菇成就大产业
梅池村位于西簧乡北五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呼北高速和209国道横穿于该村,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香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香菇产业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投资风险低,收益稳定的产业。该村有种植香菇的传统,但是小规模的散户种植导致产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为做强做大产业发展,必须把香菇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近年来,党支部书记项中山带领村民以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菌种厂,以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种植发展模式,聘请香菇种植专业技术员,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菌棒栽培、香菇采摘、烤干等步骤进行科学管理,引进和培养了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辐射本村和周边村庄。该村290户有70户加入了种植香菇行列。
梅池村党支部书记项中山介绍说:“原来是政府号召发展种植香菇,现在是我们要发展种植香菇。”2022年,梅池村香菇产业收入700多万元,其中龙王庙村民小组40户,户均收入50000元。西簧乡以梅池村为龙头,引导农户积极发展香菇产业,在家的都以种植香菇为主,全村共发展香菇170余万袋,形成了梅池香菇“十里长廊”,成功实现了小香菇带动大产业的蜕变。
积极探索 带动周边助增收
西簧乡河北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该村采用“三方”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引进新中药材品种,带动村民增收,更好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乡镇“颜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河北营村党支部书记许国平介绍说:“我们村现在发展600亩,培育三四个品种,益母草、金荞麦、白术、泽兰这几个畅销品种,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这样经营模式来带动老百姓发展,育几十亩种苗无偿投放给老百姓,带动老百姓共同发展,保证里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不但在我村发展,能带动我们全乡乃至周边乡镇。”
支部带头强有力,村民生活有奔头。去年,西簧乡中药材种植、加工经济效益900多万元,种植香菇收入700万元,养殖“鹊山鸡”线上、线下总收入600万元。下一步,淅川县西簧乡将继续立足村情实际,发挥优势资源,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原则,聚焦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补短板锻长板,为一方土地耕耘,促一方百姓富足,为乡村振兴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走出一条益农惠民、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