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核心逻辑,简单来说是“共建共享富裕”,简称“共富”。先创“富”,再“共”享,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既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同时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行河南内乡县支行有效运用金融五项聚焦,弥补了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板,助力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城乡共同富裕。
经初步测算,2022年内乡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以上,近三年,年均增长8.4%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9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8万元,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已由疫情前的2.48:1缩小为1.95:1。金融六项聚焦赋能,促进了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富作用的发挥和地方财力的增长。通过普惠金融赋能和财政二次、三次分配,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
聚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破解民营、小微融资难,“稳经济、保就业、惠民生”来增加居民收入。普惠金融帮扶带动就业能力强的民营小微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和用工来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县域民营、小微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是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该县在普惠金融破解民营、小微融资难,“稳企业、保就业”的探索实践中,以银行机构为主体,进一步发挥了财政、社保等“几家抬”的合力作用,形成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合力。着力构建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带动就业增强一次分配的实力,缩小了收入差距。
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采取“集中对接、现场推介、名单推送、系统撮合”等多种模式,政府建立企业及项目融资需求库及时推送金融机构,政银联合举办融资对接会,大力推广,“普惠通”、“信易融”等平台,多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需求。深入挖掘潜在信贷需求,全面摸排“无贷户”,大力拓展“首贷户”,采取“扫街”方式宣传金融信贷产品。疫情以来,共拓展首贷户6300多户,新增普惠贷款49.2亿元。积极推广线上信贷模式,县农商银行推出“内乡快贷”线上产品,新拓展授信近26亿元,建设银行依托“惠懂你APP”、农业银行开展“惠农贷”等线上产品,将办贷周期压缩至“秒贷”级别,部分行还实现了“7*24”小时普惠贷款无障碍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信贷融资便利度。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担保助贷”模式,建立了风险缓释,助力获取首贷。有效发挥财政政策性及社会资金平台担保作用,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累计注入各类担保及风险缓释基金1.74亿元,破解银行放贷之忧和放贷之困,助力银行敢贷、原贷,解决个体户和民营小微业主因无抵押担保所造成的“首贷难”,这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难”帮助最大。如邮储银行与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的“担保惠农贷”类业务。
聚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整村授信和“信贷+信用”模式,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和乡村振兴增添普惠金融动能。整村授信,直接满足小农户普惠贷款需求,通过发展产业和辛勤劳动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乡金融服务更加均衡,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该县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夯实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大力实施整村授信和“信贷+信用”模式,创设内乡快贷等普惠类贷款产品,较好满足农民发展产业和增收致富中的普惠信贷需求。整村授信的特点是坚持普惠原则,对全县288个行政村的所有农户给予2万元起点的整体授信,通过增信等举措,最高授信额可达50万元。“信贷+信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信用信贷相长,对普通农户一次授信,期限可长达三年,并随借随还、周转使用。该县在普惠授信中,开展信用培植工程,将信用体系建设与普惠授信紧密结合,配套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实行守信正向激励、失信惩戒,引导农户、商户培养信用意识,积累提升信用记录,降低用信成本,实现信用与信贷的相互促进,保障普惠授信的顺利实施和“内乡快贷”等数字普惠信贷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普惠金融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让普惠更绿色,让绿色更普惠,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特别是社会弱势、困难群体持续增加收入提供载体和通道。该模式助力共同富裕的核心逻辑有两点,普惠金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直接关爱;通过企业扶贫车间的帮扶带动。民生领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加快完善了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发放再就业项目和养老项目、助学贷款等有效支持了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促进创业增收,合理平滑消费。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推动,采用“普惠金融+企业扶贫车间+农户”的帮扶带动模式。该模式通过县域骨干企业设立的扶贫车间,带动农户参与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安居乐业,使广大老百姓“务工、顾家两不误”,非常适合留守妇女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这部分群体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增加了收入。典型的企业扶贫车间有河南仙鹤特种浆纸有限公司的切纸车间和河南天曼制衣的制衣车间等,通过务工就业帮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聚焦乡村富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和资本增值模式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该模式依托“普惠金融+龙头企业(或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通过龙头企业牧原集团的养殖和金冠电器的光伏帮扶带动。原脱贫农户和新增边缘贫困户以财政到户增收扶贫资金及自由资金参与到其中经营,每年分别享受到3200元和3000元的帮扶收益。有劳动能力的参与其中务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按劳取酬,获取务工就业和打工收入。以参与牧原养殖为例,一个棒劳动力年可增收入6到8万元;打杂的弱劳力以及残疾人等每年也可增加收入3到4万元。通过依托牧原集团的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对1.6万多入社社员直接帮扶。具体做法是,承担帮扶带富的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依托财政帮扶资金及政策性低成本资金来源开展经营,并对入社社员予以产业、就业帮扶带动和资本增值服务。该模式主要是由县乡村三级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帮扶农户来完成,日常经营主要由村级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参与村级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分别是该村的脱贫户和一些边缘贫困户。该模式通过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统筹经营,带动入社社员走共同富裕道路。
聚焦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支持三变改革,靠发展产业和资本增值来增加社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主要模式是“普惠金融+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日常经营主要由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自主经营,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般由村委会干部兼任。参与该类合作社的社员是该村自愿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绝大多数为普通农户。在实际运转中,由村委号召,一般本村村民都全部自愿加入。该模式通过依托牧原物流等龙头企业或独立自选项目经营,一般以村集体为单元,通过实施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将农村的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通过抱团发展、集体经营,带动社员增收、促进共同富裕。在实践中,由于各村资源禀赋不同,加之经营水平不一,致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大部分合作社经营盈利并给予村民分红。如该县瓦亭镇罗沟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收入50到80万元,社员年均分红在1000元以上。
聚焦促进村民精神富裕,通过“党建+普惠金融”,提升了金融为民水平,保障了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促进了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该县将普惠金融和党建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坚强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在使基层党建多了普惠金融这样一种重要工作抓手的同时,也有力保障了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提升了金融为民成效。普惠金融和党建相结合,县级层面,成立县级“党建+普惠金融”联合党支部,统筹负责全县“党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工作;成立乡镇“党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联合党总支,具体负责各乡镇“党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工作;成立村级“党建+普惠金融”联合党支部,由村(社区)支部书记任书记,具体承担工作落实和活动开展。县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实施,建立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党建+普惠金融”全覆盖发展工作体系。通过开展各类“党建+普惠金融”进村入户宣传和推进活动,使得在共和国最基层的村组农民层面,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效果也更好。“党建+普惠金融”的作用,一方面,借助金融政策宣讲、整村授信和“信贷+信用”结合,提升了老百姓的诚信意识和行为,促进了乡风文明;另一方面,激发了农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助力老百姓发家能致富,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金融的六项聚焦赋能,在成效上促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县域农业、农村、农民和新农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在客观上助推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且规模快速膨胀,使该县家庭农场超过1000多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100多家,同时促进了电商等各类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多家,注册资金达13亿多元。膨胀、激发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多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市级30多家,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绿色产业帮扶带动和生态社会效益都很明显。
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共同富裕。金融为各类民营、小微及普通农户产业发展提供了“硬核”资金支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从业人员和收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农主体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季节性农业用工需求,高峰时的农业季节性用工近3万人,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疫情以来,促进了该县新增各类就业岗位2万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多人,农民工返乡创业5800多人,使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全省领先位次,助力了乡村振兴。
激发了民营、小微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稳定了经济,拉动了就业,涵养了税源,增加了财力,增强了财政向民生领域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和再分能力,促进了城乡协同发展、助力了共同富裕。疫情以来,该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000多户,其中小微企5000多户,新增注册资本139.8亿元,新增数量位列南阳市第一,带动新增就业2.1万多人,其中,农民工转移就业1.5万多人。金融的有效聚焦和供给,巩固和提升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一方面,促进该县固定资产投资逆势而上,扩张了规模,加快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涵养了税源,增加了财力,增强了财政二次分配和转移支付能力。近三年,该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9%以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金融为民理念是金融聚焦赋能,助力共同富裕的前提。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民营、小微企业和广大普通农户,工作重心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金融获得感的“痛点”和“堵点”。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农村地区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农民群众的金融素养和金融意识有了新的提高,运用金融杠杆撬动产业发展的信心增强,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金融动能。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金融为民理念,时刻把群众的金融利益放在心上,树立有解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坚定信心,扑下身子,深入农村,解剖麻雀,以绣花功夫做好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每一项细节工作,久久为功,取得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金融原则,是做好金融聚焦赋能,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保障。坚持党管金融,能够确保普惠金融不走样、真为民,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越走越宽广。该县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建+普惠金融”全覆盖发展工作体系。普惠金融工作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并依托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推动,调动一切有利于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资源,在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商业银行增加普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使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了坚实的普惠金融支撑。依托金融机构自觉自主经营并通过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确保普惠金融真正“普之大众、惠之于民”。(刘振伟 彭艾 程胜林)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