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正文

彝乡大地乘风起 团结奋进谱新篇

2022-12-09 16:11 来源:《祖国》杂志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也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县辖332街道78个村(社区)。在197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彝、汉、哈尼等34个民族,总人口14.25万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区。1951512日,峨山在全国率先成立彝族自治县,自此,各族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共同迈步伟大征程,共同投身伟大实践,共同谱写了峨山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华章。峨山县1988年、200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峨山县委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峨山县被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打造了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10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

近年来,峨山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推动峨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把玉溪打造为“滇中崛起增长极”贡献峨山力量。

打好党旗领航牌 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示范区建设成效的最根本尺度。

(一)完善组织机构,统筹创建一盘棋。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成立了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调整充实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方法抓落实,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完善创建制度,规范创建一把尺。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示范区建设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同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峨山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案”“十进活动工作方案”等12个文件。各级财政安排400余万元专项用于创建,争取中央、省、市各类民族发展资金6860.71万元投入39个民族聚集村建设。

(三)完善“党建+创建”,树立创建一面旗。落实“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巩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用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创建。深化“领头雁”培养工程,培养“四个特别”的干部充实到创建队伍中,选优配强乡镇(街道)特别是民族乡领导班子和民族村(社区)“两委”班子,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打好发展惠民牌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实施民族自治经济强县行动,持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深入实施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就地就近就业三年行动等,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年来,峨山经济总量迈上百亿台阶、实现翻番,从2012年的45.45亿元增加到2021131.78亿元,年均增长10.4%,经济总量走在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前列;人均GDP9.2万元,是2012年的3.2倍,位列全省29个民族自治县第3位、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第1位。

(二)着力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共建共享。1951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民族地区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131.78亿元,是1952年的644万元的2046.3倍。2021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4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052.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40.74元,“三类”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4178.5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82.58元。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8个乡镇(街道)、78个村(社区)、536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建成蓄水工程390座,总库容915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0154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60.5%。全县电网实现全覆盖,电力供给保障能力由弱变强。通信事业飞速发展。“互联网+”、“数字峨山”、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有序推进,实现行政村4G网络、光纤宽带和城区5G网络全覆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化村庄、点亮彝乡”行动,实现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整村推进、易地搬迁、革命老区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批秀美、富裕、魅力、幸福、和谐的美丽宜居新农村逐步显现。

(四)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殡葬服务管理规范运行,民政救助保障有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多元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医疗服务提档升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78.47岁。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县级公共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基本实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活动室、文化体育广场、文艺队”的三级文化阵地网络。

打好凝心铸魂牌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峨山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家国情怀,以红色文化传承践行初心,以英烈和先贤为榜样激励奋进,以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不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史教育的滋养涵育,强化模范人物、良好生活环境的带动熏染,提升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形成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筑堤人、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呵护者、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的价值共识,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彝族服饰文化传习阵地,加强彝族文化服饰传承培训,同时开展彝绣进校园活动、成立彝绣传承发展组织、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彝绣文化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当地结合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饰、彝族四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一批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抢救保护和挖掘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抓实“以上率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相结合,“以上率下”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抓实“关键少数”。各级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抓好分众化社会宣传教育,把将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忠实贯彻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践行者。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爱我中华”金种子在各族师生心间生根发芽。抓实“线上线下”。在主要窗口单位、收费站、车站、商街等人流密集处通过张贴主题宣传标语,设置主题公园、宣传栏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民族心间。每年1月确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通过各种节庆活,发放宣传单、海报、折页等1万余份,制作信息简报22期,经验型信息30条,动态型信息102县电视台播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公益广告标语320条次,峨山电视播出有关创建示范县新闻报道10条,“彝韵峨山”APP发布县新闻信息15条,“生态魅力峨山”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73条,完成短视频平台发布(抖音、视频号、快手)144条次。开展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网络知识答题活动,77个单位2254人参加。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成为共同遵循。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在《祖国》杂志、民族时报、云南民族宗教事务网、玉溪电视台等各媒介刊发创建报道。

打好心心相印牌  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活动,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文体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中增进感情、促进团结,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实现全方位嵌入。

(一)实施城市“互嵌式”构建工程。立足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的实际,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工程。改造老旧小区58320栋住宅楼,涉及各民族居民4555户约14000余人推倒了阻隔居民往来的围墙,相邻的多个小区合并成新小区,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生活距离与心理距离,成为“道路宽、环境美、设施齐、关系和”的幸福小区。通过建设这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城市社会环境,让峨山各族群众形成具有集体认同意义的情感结构,在文化交融中助推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建设,从而更为根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老年人幸福食堂、托幼机构、便民理发室、“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齐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妇女之家等党群服务活动阵地群,着力打造“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不断满足各族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三官一律”工作室、侨胞之家等服务机构,为各族居民提供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延时服务、全程代办等“一站式”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三)打造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峨山被誉为“彝人祭祖圣地”,结合本地特色,围绕打造彝祖、彝镇、彝医药、彝火、彝鼓、彝绣(“六彝”)文化旅游业,推动了彝文化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嶍峨古镇、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塔甸花鼓彝族特色小镇等新型城镇化旅游特色小镇,通过举办火把节、咪嘎哈节、祭祖节、摸鱼节等民族文化节日,让各族群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打好良法善治牌 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始终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事件,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能力。

(一)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项法律法规,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建立健全县委政府领导与宗教活动场所、重点宗教界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联系制度。通过县-乡(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确保各民族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平等参与各项事务。

(二)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建立网格化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全覆盖;党建、“三创”、综治、城市管理和消防安全“多网”融合运作模式成效显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速构建。“平安峨山”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

(三)依法维护团结稳定。成立县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以示范创建责任制为抓手,每年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延伸到寺、教堂、点;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团结稳定问题的机制,坚持“一月一排查、一事一化解”,定期开展全县民族宗教关系暨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今后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要求,持之以恒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然的斗志投入到创建当中,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呈现新气象、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书写峨山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作者方玉萍系峨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