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以来,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校将心理信箱转变为心理邮箱继续陪伴大家,已陆续收到数封同学的来信,针对不同内容,心理老师都给予了答复并进行了梳理,我们将具有典型性的一些例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和烦恼,也希望这些暖心的书信往来,能够带给你一点点启发和帮助。(文中所举信件沟通均征求学生本人同意,隐去信息并做适当修改后撰写,以帮助面临同样困扰的学生。)
老师,您好!居家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开始我还暗暗窃喜,可是最近就盼着开学,再不开学我和妈妈就要“打起来”了。进入11月以来,妈妈变得越来越着急,我们基本上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她每天都在挑我毛病:几点了,怎么还不起床?赶快写作业,怎么还不写作业?钉钉群又提醒了,别人都能提交作业,你怎么老是磨磨唧唧?这么晚不睡觉,明天又起不来!……我一点自由也没有,昨天我刚拿起手机,妈妈看见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冷嘲热讽:“学习要是有这么自觉就好啦”,我赌气把手机扔下,回房间看书,又是一顿数落:“说你还甩脸色,自己也知道错了”,弄得我左右不是,我也想和她好好和平相处,真的很难!
同学你好,感谢你的来信和信任。
疫情居家期间,家庭生活比重增加,好消息是我们与父母有了更多彼此陪伴的时光,而坏消息是我们与家长之间也容易开启“纷争”模式。其实这种模式不止存在于你与父母的相处中,很多同学都反映说居家期间与父母的相处从开始的欢天喜地,无话不谈,到最近的话不投机,冲突不断。这会不会让你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的感受呢?
疫情居家就像一个放大镜,会放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会放大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常上学时期,我们每天在校呆将近8个小时,每天在家除去写作业时间可能也就是吃饭、睡觉时间了,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时间少得可怜。可现在不同,我们和父母朝夕共处,当自己空间被侵犯、被监督,生活学习方式被评价、被指责,这时矛盾增多,冲突频发好像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遇到类似情况,该怎样处理呢,老师给你支个招:
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哲学家康德说过:“自律即自由”,家长为什么老要干预我们,其实还是放心不下在作怪,放心不下我们能对自我进行好的管理,当我们能把自己的居家学习、锻炼、生活、作息等这些问题安排妥当,也许他们也就释然了。建议你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劳逸结合的作息时间表,严格按照表上所列清单执行,让他们看到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父母就会产生安全感,觉得你心里有数,从而给你留出一定的个人空间。
合理表达,运用爱的语言
我们与父母产生冲突的背后往往是沟通方式的不恰当。正如你来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妈妈误会你玩手机的时候你的内心感受是委屈,难过,但你选择的沟通方式是回避。这种方式不仅会放大消极的内心体验,而且还会增加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这里老师给你介绍一种爱的语言,叫做合理表达。
描述事实:客观、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说出感受:表达你当下的感受;
表达需求:说出自己的内心需求;
共同商量:提出具体的请求。
比如,你可以尝试这样对妈妈说:“妈妈,你误会我了,我刚刚下课,现在是休息时间,我想稍微放松一下,你刚才那样说会让我有点难过,觉得你不信任我,我需要你的信任,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妈妈,请你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先问问我是不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吗?”。相信这样说完之后,你的妈妈一定能够理解你。
看见“唠叨”,更要看见关心
面对父母的“唠叨”,我们难免会觉得烦躁。此时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去想一想父母“唠叨”背后的言外之意。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里蕴藏的是牵挂,是关心,比如“早点睡觉”、“快点起床”是在表达“你的健康我很在乎”;“你怎么又看手机了”是在表达“我担心你的视力下降”;“快去写作业”是在表达“我希望你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孩子,这些关爱你都接收到了吗?这样想来是不是对父母的“唠叨”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呢?
希望以上这几点建议能够帮助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积攒一点“心”能量,驱散心里的“阴霾”!也期待你的下次来信!(供稿:朔州市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