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正文

宋才发教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

2022-08-23 16:19 来源:《祖国》杂志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落后的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变,反映和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开辟和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把握历史大势的辉煌成果,全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内容,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远景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人类“一起向未来”提供了科学指引。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过的中华灿烂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承根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动力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以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脱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落后的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反映和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使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得以承续发展,开辟和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而且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重大理论价值在于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路径;重大实践价值在于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重大世界意义在于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在引领世界文明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核心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把握历史大势的辉煌成果。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题,人类社会现代化通常指的是肇始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作用,使西方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对其他国家进行赤裸裸的血腥掠夺,甚至包括对一些原著居民部落的灭绝而获得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文明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一些人的眼里,西方现代化道路就是唯一正确和可供复制、效仿的发展模式。这种理论视觉从本质上漠视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忽略了各国历史文化发展实际状况的差异性。尽管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人们往往很难跳出“历史怪圈”或走出“历史周期律”。然而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就能够突破由于“历史怪圈”而形成的定势思维,寻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迈进的新路径。譬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大势、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性,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变危为机”,重新谋划和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成功地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且本质上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的发展新范式,就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新道路不只是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然脱离不了近代工业化物质基础而横空出世,但它从根本上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所造成的异化;不再重蹈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苏联模式,也不再鼓励人们对GDP指标和生产效率的盲目追求,把着眼点聚焦到追求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富裕上。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兼容并蓄地吸收了东西方现代化的有益成分,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也恪守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特点,但它终究是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探索和全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百年不遇历史大势的辉煌成果。
  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一系列举措把人民群众更好地组织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现代化事业中来,让现代化事业真正成为全体民众自觉参与的事业,不断在参与的过程中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中,共同富裕包含全面性的丰富内涵,需要不断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效能的现代化,为满足人的多重发展需要提供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物质保障,通过共享发展的良性循环促使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固有的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性品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动力来源,避免了“后发现代化”国家把人民群众排斥在现代化之外的弊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毕竟我国是14亿多人口大国的现代化,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罕见的,美国是上亿级人口的现代化,西欧是千万级人口的现代化。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现代化面临的巨大压力,但只要把握得好,也会变成为一种资源禀赋和潜在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靠全体人民苦干实干出来的,是通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途径实现的,是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化。相比之下,所谓世界“头号现代化国家”的美国却不是这样,如“2020年3月至12月,美国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增加了1.1万亿美元,但同时美国却有800万人返贫,2000万人失业,1000万人陷入饥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涵盖了“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基本维度,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滋生人的精神危机和两极分化的弊端,是一条能动体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贯彻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比较,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现代化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人民群众的能力素质是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和归宿。
  全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内容。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文明的果实是既得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文明的最核心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凸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张在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继承革命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出当代中国人 的自信、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生产力效应,不仅扭转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而且向世界展示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也由此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未来的基本定向,为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表现,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内容,在这里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达到了高度一致。因而党中央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重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因而共享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竭动力,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人民群众所达到的富裕程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劳动成果占有的真实状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既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既定目标。现代化是人有目的性的历史性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特定历史形态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现代化是不同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境遇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方式所实现的现代化,因而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并没有‘定于一尊’的固定模式”。探索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从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从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价值出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条件,科学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价值,正确表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不是肇始于21世纪的今天,而是发轫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运动时期,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工业化浪潮相互撞击的淬炼成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挤压,形成了与西方开启的现代化进程完全不同的历史境遇,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旧道路”的“新道路”。通过新道路能否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否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否承担起引领世界开启新一轮现代化变革的历史重任?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符合并能满足这些条件,而且将成为中国稳立潮头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强调要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既定目标,不断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下发文件,把浙江省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道路,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大业的现代化。
  用中国式现代化成就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习近平同志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来揭示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劫难。当时,许多仁人志士为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推出救亡图存的“济世良方”“治国方略”,最终都付诸东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自觉担负起引领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守正创新”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共产党人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全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与支持,同时又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并创造辉煌的奥秘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之后”,终于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复兴,而是要“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已经成长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领导核心”,并以“两个确立”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统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当下集中体现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聚焦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构和总量的关系,处置好发展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目标与过程、市场与政府等一系列关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要重拾昔日辉煌,而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以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引领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自己顽强的毅力突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固有而无法摆脱的内生性困局,有效地避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衍生的种种风险,实现了社会主义理想与现代化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物质生产充裕与生态和谐美丽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等多维度的有机统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表达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国正在建设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马克思早就预言过的“人的自由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执政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首先要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彻底解决温饱问题,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催生、开创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优越性超越了西方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形态和发展模式,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发展模式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如此大的成就”。我国的执政党在百年时间里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步,都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进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功能作用和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以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鲜明特征,而且雄辩地证明了“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通过独立自主地开拓前进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现实的科学表达。一个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整体进入现代化,必将影响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本身就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从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我国执政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凝聚全社会力量的战略目标体系,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航向的“定盘仪”,而且以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为世界减贫治困打造了中国样本,又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国文明成熟状态和实际水平的科学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从客观必然性上“规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是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大变革,实现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的大跃升,每个人都有条件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质变。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独一无二的共同特点,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追求目标,用劳动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现实利益需求的方式,实现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自然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就蕴涵着一个由“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相衔接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向与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不仅在于它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貌”,揭示了“中国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探索出来的,具有显著的“国家属性和世界意义”。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却如期在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脱贫的信心。中国彻底摆脱了贫困状态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最好的减贫成绩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全球人权健康发展树立了榜样。“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1991年中国政府发布第一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专门谈到中国人权的本质和现实发展状况问题,并且从六个方面对中国人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新发展,是我们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中国在一切重要国际场合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本身,就是对世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在人世遭逢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方式,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速了“东升西降”格局的演变。尽管“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但是已经积聚将要引起质变的量变,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在改变中国,同样也在影响着世界。中国以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以共享途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成果惠及所有国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需要人们洞察和透视隐藏在背后的机理、常理和道理。就本质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追求的不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导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未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球化共同发展,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发展,中国共享式发展为未来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我国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范畴,但它把传统中华文明带进了现代文明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志。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要在“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后面,再添加一个“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无疑就是要引导人们用世界历史大视野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中国独特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上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高度,从而开拓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并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贡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全体人民继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和最终实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建党百年的历史总结。话语体系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范畴,是现代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自信,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志气和信心。”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新时代中国式话语体系,就是要解决“为何说、为谁说、谁在说、如何说、说什么”以及语言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譬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当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行”等一系列问题。要通过现代化话语方式告诉人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就是“新”在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准上,“新”在和平发展和开放共赢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得通、行得稳、有成效,关键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再譬如,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话语方面,就是要明确告诉世界人民,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已如期完成并实现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对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已经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高质量发展去实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要围绕“人的现代化”去展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2050年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历史是孕育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高地,同样是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话语体系的高地。任何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明范畴抑或话语体系,都是从历史的沃土中萌生并脱颖而出的。尽管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但其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内核,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根基的,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五个文明”的综合协调发展,“包括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等内容,体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性和选择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内在蕴涵着人口规模、高质量主题、国家性质和时代进步等相关属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建党百年历史的总结,它昭示世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就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迎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卓越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提供了崭新的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塑造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可以发现,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帝国主义预言“社会主义寿终正寝”及“中国是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并且发出“1999年:不战而胜”狂言的关键时刻,是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给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希望。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是当今世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它充分估计到人类行为在自然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从而促使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相符合;中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异军突起,“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类型,为世界秩序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战略,为世界秩序转型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以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创造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跃而崛起成为当下世界的“新中心国家”。“新中心国家”不仅有别于西方那些处于“守成地位”的中心国家[38],而且推动世界政治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态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在综合国力方面发生相应变化基础上的竞争,其直接结局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奇迹般的发展成为“新中心国家”。中国正在“走向国际政治舞台中央”国际结构的变动,触发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转型。然而中国不是在步欧美国家的后尘,而是以超越欧美中心国家的姿态出现,“新中心国家”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而主导新世界秩序。新世界秩序是由世界各国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平等秩序,是以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为宗旨的新体制新机制。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而中国的崛起引发了“建立在一系列规则、机制和机构竞争基础之上的秩序竞争,并且此种秩序之争既不是冷战时期的‘东西’秩序之争,也不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的‘南北’秩序之争,而是对旧秩序进行的建设性的修正和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共同富裕包含着全面性的内涵,不仅要人们实现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富裕,还要实现文化娱乐等精神上的富裕。”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这就是说,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都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共同富裕又以推动人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方向。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印证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的异化行为”和“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这是通过人的劳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我国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短板。党和国家坚持在现代化发展进展中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关键举措就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成果,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要,可见,“民生建设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体系”。民生改善需要一个过程,新时代新阶段的民生问题牵涉千家万户,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因而“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复出现的问题抓起。譬如,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对相对贫困、乡村秩序、乡村环境的有效治理,让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人及其劳动产品的同在而非异化”的现代化。与此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判别的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譬如,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致辞中指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21世纪的多边主义从目标、政策制度和文化文明层面,标定了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基本路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的致辞是突破全球治理困境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凝练总结,是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思想指引,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如何控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如何补救和弥合全球经济出现的裂痕,如何恢复和提振全球经济,等等,唯有中国政府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认答案。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围绕全球治理和恢复经济而一起共商、共建、共享。这种捐弃前嫌凸显协商合作、互利共赢的做法,有利于化干戈为玉帛,缩小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减少全球矛盾和冲突,最终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高度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和博大胸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立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的致辞中,着重强调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这“四个坚持”就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原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奠定了思想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基本目标是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价值体系,不再是欧美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而是维护全球利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即习近平同志所归纳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同志对这种“全人类共同价值”孕育的必然结果,高瞻远瞩地做出了科学预见:“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就理论形态的发展规律而言,历史自信是其他自信得以萌生的基础,其他自信始于并归属于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举措,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注入了新活力,从而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但绝对不只是对中华文明的“自然延伸”,而是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中华文明强调“以民为本”和“世界大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把它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和匡正全球发展新征程,提供了一份饱含中国智慧、浓缩新时代治国理政精华的中国方案。2022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强调,“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并“欢迎欧方支持和参与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一起向未来”提供科学指引。通过各国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共商共建共享”,团结协作一起走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起向未来”提供了良好空间。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道路”,是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增添新内涵”,为人类“一起向未来”提供了科学指引。浸润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消解和超越了狭隘的国家界限,提升了人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境界,在组织形式上为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准备了条件,凸显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当下全球治理体系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各国应当捐弃前嫌立足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却将此作为操纵高标准、跨议题的联动,强行限制他国发展与战略空间的机会。譬如,美国联合日本、欧盟启动WTO改革的“三方议程”,内容涉及强制性技术转移与出口管制、数字贸易与电子商务等突出反映发达国家经贸优势的规则条款,以期在WTO框架下形成事实上的规则“双轨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曾指出,“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主张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指出,“多边主义离不开联合国,离不开国际法,也离不开各国合作。”中国系统提出“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明确全球治理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规则、制度体系,是多边主义的推动者、实践者。当前尤其需要尊重《联合国宪章》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因为“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关系的法律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实践路径,向世界证明中国发展不仅造福自身,也必将惠及世界。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