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党政建设>正文

新华社推出“红色综艺”,“沉浸式观剧”让网友热血澎湃

2021-04-09 11:48 来源:新华网

  以“百年正青春”为主题,担任主播的党史专家、记者是年轻人,讲解员多是年轻人,参与嘉宾多是年轻人甚至大学生、中学生,表达方式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直播、资料视频、情景剧、快闪、字幕特效……

  这就是新华社大型直播《红色追寻·第四季》——

  从2020年9月开始筹备,联动新华社11个部门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兴革命纪念地等25个单位和高校,循着中共中央的红色足迹,走进上海、嘉兴、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7座城市,行程超过7000公里,在11天内带来9场直播,全网播放量突破3亿。

  “我们的年龄应该只能参加这一次百年的献礼了,下一个百年只能留给后来人。我们会变老,但是,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革命的火种就会代代相传,我们党就会永葆青春,人民就会永远充满希望,生活就会越变越好。”网友写下这样的观看心得。

  让我们与主创团队面对面,追寻镜头外的故事与感动。

  记者:这一季的直播中,团队埋藏了哪些小心思?

  李逾男(新华网编导):我们选取了社内两位年轻记者作为主播,对于党史,他们好奇或不理解的地方和很多年轻受众相同,所以我们非常鼓励主播表达出个人真实情绪。也许这与新闻报道的要求不同,但能拉近主播与受众的距离,与受众成为朋友。事实上,直播中网友们对主播们的点赞不断增加,我们想传达的内容也更容易“有效传播”。

  这次直播,我们还利用新华社的报道资源,加入了很多资料片,让直播内容更加丰富。

  汪亚(新华网编导):3月23日,是当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日,巧合的是,今年的这一天更是建党百年倒计时一百天。我们的直播特意从这一天开始。

  接下来的直播里,我们也埋藏了很多彩蛋和小巧思。比如,每场直播,主播们尽量身着最有当年时代特色的服装,营造一种穿越感。从主播穿的不同时期的军服上,我们也能看到党的队伍不断壮大,装备越来越精良。

  记者:字幕特效、话剧、快闪……很多网友称第四季“有直播综艺内味儿”。这是团队有意打造的风格吗?这么设计、组织直播内容是出于哪些考虑?

  李逾男:这一季的《红色追寻》有个明显特点,就是歌舞、话剧、快闪、情景剧等文艺元素的应用,而且表演者基本都是年轻人,部分还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更加“沉浸式”地影响年轻群体。

  我们的口号是“场场有惊喜,绝对长知识”,这些与其他直播形态不一样的元素就是团队给大家设置的惊喜,更符合网友口味,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直播画面上加入字幕特效,也是党史宣传的一次创新表达。可以说,这次直播是党史宣传的一次多媒体呈现。

  我们也通过直播,创造了一个年轻人表达、交流的平台。参与演出的团体和高校“自带流量”,每个节目都可以单独成片,给二次传播留下充分空间,不断带热《红色追寻》这个大IP。

  汪亚:我们还设计了很多“邂逅”,“它”出现在这里,“他”向镜头走来……每个看似不经意的巧合其实都是我们反复商讨后敲定的。而主播与嘉宾们的互动串词,我们却没有一板一眼敲定,这是为了让表达更轻松、更亲民。

  记者:直播背后,团队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李逾男:我们的团队非常精简,大家除了做编导、主播、摄像、技术、后方协调、直播推广等工作外,还兼职了财务、后勤、场控、美妆师等。

  汪亚:直播基本一天一场,但有几场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更是遇到了订好的航班被取消、只能连夜坐高铁+汽车赶到目的地的情况。可以说,除了直播,就是赶路。在赶路途中,不是对台词就是核对脚本,甚至很多直播中的小互动都是来自转场赶路时的灵机一动、突发奇想。

  我们的拍摄地,既有革命旧址也有博物馆,既有陆地草坪,也有湖面画舫,天上地下各个不同的机位,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

  由于直播参与人员多,作为编导,我要跟前后方对接,跟嘉宾对接,跟接车师傅对接,跟当地园区负责人对接……每天都要回复不计其数的短信。好在整个团队群策群力,互相打气,累并快乐着,直播也圆满完成了。

  胡拿云(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主播):为了这一季直播,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做准备。作为主播,我读了很多与党史相关的书籍,热播剧《觉醒年代》我也在追,还参与了脚本创作。作为“95后”,我也算贴近此次直播“青春”的主题,但自己经验不足,开始几期有些紧张,后来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学党史的年轻人的状态中,自如多了。

  许丹睿(新华网记者,主播):这次直播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学到的党史、共产党人事迹也多次戳中我的泪点。另外,从策划到主持,再到后期Vlog拍摄,我都全面参与,极大提升了我的业务素养。同事们、大学生、讲解员身上也体现着敬业、热忱、付出、奋斗的精神,都很值得我学习。这次的工作更像是学习机会,让我收获到宝贵财富。

  记者:在这次直播中,听到或看到哪些“触及灵魂”的故事或人物?

  胡拿云:在第一站渔阳里,我在纪念馆参观时看到一位叫叶天底的革命者写给大哥的一封家书。叶天底在白色恐怖时期入狱,他知道自己很快将会面临敌人的毒手,写道:“我绝无生路,不死于病,而死于敌人之手。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但我最放心不下的母亲,希望你代我尽责扶养母亲。我绝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叶天底牺牲时仅仅30岁,这封绝笔家书里有着为革命牺牲的决心,也有着对自己家人的担心和不舍,令人动容。

  汪亚: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令我深受触动。那些烈士的孩子们、那些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的孩子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来保护?谁为他们送去希望?是共产党。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将希望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甘愿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为孩子们筑起铜墙铁壁。

  另外,延安鲁艺的直播中,有一个主播学纺车的环节。当时设计的初衷是再现当年南泥湾大生产的景象。纺织技术的进步让当年老旧的纺车已难寻踪迹,懂得使用纺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好在新华社陕西分社的小伙伴给力,找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奶奶可以在直播中教主播学习纺织。

  直播当天,主播边学习纺织边和老奶奶聊天,问老奶奶现在的生活如何。老奶奶说,当年吃的是杂粮,所有人都只想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党;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不愁吃穿了,她不会忘记是谁带来了这样的好日子。这些聊天内容并没有提前设计,都是老奶奶有感而发。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说起党和政府,眼里闪烁微光,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感恩,深深触动了我们,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吾辈身上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记者王若辰)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