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AIGC以其高效、智能、创新的特点,对新闻传播业的生产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生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形式内容。国内主流媒体已开始探索和实践AIGC作为内容生产工具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选取3家代表性媒体的AIGC应用案例,结合其他媒体实践,探析我国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利用AIGC推动从内容生产到传播交互的全方位智能转型升级。
二、主流媒体AIGC应用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AIGC编辑部”、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浙江“传播大脑”分别作为中央报社、中央广播电视台融合传播平台、省级融媒传播平台的代表性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其AIGC技术应用场景如下表。
三、AIGC赋能主流媒体智能化转型
可以看出,这些媒体机构借助AIGC技术,实现了内容生产、整合、分发、服务等一系列智能化转型变革。
一是内容生产实现全程智能。媒体从传统的“纯粹人工创作”逐渐演变为“人+机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策划上,AIGC基于大数据模型训练,实现了语言理解能力的突破,能够自主调节和评估信息准确性,从而捕捉新闻线索、洞察受众需求,为新闻工作者提供选题思路和内容创意,提升了新闻及时性。编辑上,AIGC能进行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超过200名编辑记者使用人民日报“AIGC编辑部”进行直播剪辑和作品创作,时间和人工成本被大幅压缩。审核上,AIGC能够利用内容识别、审核技术和视频 DNA 等技术,自动化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安全性及版权保护,让从业人员可以更专注于新闻报道内容和质量,带来更高采编效率和更佳读者体验。
二是内容呈现更加多样交互。随着算法技术的不断优化,AIGC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地应对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在内的各类信息交互场景,帮助媒体实现更加动态和交互式的内容呈现方式。例如,互动式新闻报道、自动问答、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应用、数字人等,不仅丰富了新闻产品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也加强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推出《千秋诗颂》系列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制作为国风动画;央视“阿央”、北京卫视“时间小妮”、东方卫视“申䒕雅”等虚拟主播,不仅帮助实现视频制作的轻量化、简单化、高效化,更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提升了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三是内容分发注重个性推荐。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选择者、生产者和传播者。AI技术能够实现新闻内容的深度解析并建立智能推荐算法模型,提升内容分发的个性化和精准度,帮助媒体强化数据驱动的内容推广策略,例如,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通过算法建立用户画像,分析运营数据,实现内容推荐、效果评估等媒体内容的智能运营和分发,确保内容的个性化和相关性,从而不仅能够提高内容分发的效率,还能增加用户粘性和互动率,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
四是运营平台走向开放融合。除简单的技术接入外,媒体机构还注重挖掘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搭建了AIGC应用平台,用于开发新的算法和技术以拓展更多的“AI+应用场景”,推动实现媒体深度融合与协调联动,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发展新动能。例如,浙江传播大脑整合全省宣传资源,构建媒体资源库和集成传播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智能分发;上海广播电视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与腾讯、商汤等公司签署AI合作协议,联合构建媒体行业AIGC能力平台;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应用AIGC技术面向政务、媒体、教育等多个行业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各机构在 AIGC 领域的布局趋势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个从技术引入到技术研发再到技术创新的渐进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主流媒体积极探索如何将 AI技术与传统业务相结合,以提升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传播效率,随后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搭建AIGC 应用平台以及推出创新性的项目,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行业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这些技术的融入,不仅仅是对工作量的减轻,还极大地推动了媒体行业在受众互动、内容分发平台、策略制定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向智能化的深刻转变。(文/杨思远)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