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2022-02-11 11:56 来源:《祖国》杂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注入优质的城市要素以激发乡村活力;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处理好城乡关系,重点是坚持优势保持、弱项补足的思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协调流动;优化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坚持优势保持、弱项补足的思路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必须立足全局,坚持优势保持、弱项补足的思路,如此才能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认识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本质上一致,但各有侧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追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着重解决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市民化”问题,实现外来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重点在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关键在于补齐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短板,构建和谐平等的市民社会,这是新时代公平正义的基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追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产业兴旺是重点,是农民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重点解决目前农村产业单一和乏力问题,推进农业农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补齐农村教育事业短板,农民贫、农业弱、农村落后关键在农村教育相对薄弱。重点谋划学前教育普及、基础教育夯实、职业教育加强的农村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弱项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品质。强弱项主要是在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强市民化能力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城乡平衡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必须解决城镇化与乡村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扭转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将当前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优先发展转换到乡村优先发展上来,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工业优先—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包含了前后衔接、继承和发展的三个环节。即工业优先阶段,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工业化中期,由工业补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化后期,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转变当前的发展模式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为事实上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打破城乡之间的各项壁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明确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关键是优先提升农民发展能力,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力量,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设计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发展城镇中小学教育,缩减教育不均衡状态;优先支持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格居民,为乡村建设培养合格居民。

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协调流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差距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明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等举措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农村客观条件约束及资本“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制约,决定了生产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的惯性难以改变。城市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但受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制约;农村拥有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优势,但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

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必须完善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打破“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结构,构建二者相互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结构。立足目前农业农村农民弱势地位明显的格局,补齐农业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要素短板,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资本下乡、劳动力返乡搭建平台,让资源要素“下得去”。重点支持发展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枢纽功能,让资源要素在乡村“留得住”。与此同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针对居民养老、医疗健康等民生关切的社会保障领域,要以统筹城乡为出发点、以可持续性为落脚点、以全国统筹为核心,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完善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社会救助工作,健全保障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要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基础设施是民生工程,影响着千家万户。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的短板在农村,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落实“新基建”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城乡一体化建设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管护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落实“建管一体”的基本要求,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协调流动。

优化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提供更高的保障,应将完善顶层设计内容作为核心工作,明确产业振兴、群体生活富裕、乡村生态文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环境宜居效应、乡村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之间关系,把握推进产业发展的平衡点,制定完善的法律逻辑与思路。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发行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作为依托,细化整理乡村发展的具体路径,并构建产业发展的蓝色宏图。例如20211228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该《条例》细化乡村振兴的路径,结合实际构建蓝图,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明确有关工作的实施方向,将试点地区乡村振兴推进办法,作为法律保障体系的“领头羊”,以此作为约束,推进相关工作的实施,落实法律保障的基本项目。在落实有关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地方司法执行单位与有关工作部门,将我国制定的方案与起草的发展方案进行融合,优化现有制度,坚持将推进乡村农业发展、优化乡村土地资源作为促进机制,在保障地方经济可持续建设的同时,实现基于人才支撑、文化支撑、生态支撑的振兴策略。在完成顶层设计的基础工作后,构建一个基于宏观角度的制度发展框架,为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正确指引方向。(本文作者闫泽文系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