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视频
减贫效果显著 热点问题还需重点关注
——访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唐丽霞
2017-09-29 16:39 来源:祖国网
-

资深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唐丽霞、
《祖国》记者杨晨 我国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工作中的一些“硬骨头”“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近日本刊记者带着相关话题采访了资深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唐丽霞,她向记者介绍了我国扶贫所取得的成绩和扶贫脱贫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就未来扶贫工作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唐丽霞谈到,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刚刚提出这一目标时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这一数字却在以每年1000多万的数字减少。2020年我国要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而精准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路径。精准扶贫为国家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时间表。自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大病救助、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的覆盖和残疾人补助以及各种生产性补贴、教育补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扶贫等举措和投入,带领数千万农村贫困群众走出贫困,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农村人口平均水平,2016年,全国减少贫困人口1240万人。
唐教授通过到各地调研,获得最大的感受是,中央的扶贫投入十分大,国家和各地都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各地开展扶贫工作的热情也很高,政府部门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也很全面。这些都对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深入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在走访中唐教授还发现,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在扶贫脱贫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许多地方会根据中央的扶贫政策结合当地情况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不同案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各个贫困地区首要的工作,贫困地区变化比较快,农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条件、移民搬迁住房的改善与过去相比有了显着变化。此外,贫困户的收入提高也非常明显。有些地区采取资产收益的扶贫,如光伏扶贫,给农户安装光伏发电板,不需要农户提供劳动力,又能发展清洁能源,生产出来的电力再由企业出钱采购,从而提高农户收入。还有的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参与扶贫,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提供给有需求的贫困户,例如现在许多家庭结构老龄化,农村老年人没人照顾,那么由政府出资采购家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形成了政府和社会机构齐心协力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氛围。
过去大家觉得脱贫是贫困地区做的事情,现在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关注,于是在城市里也创新了扶贫措施,出现了扶贫产业开发,不仅仅关注解决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还关注如何提高贫困户的生活质量。例如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部门搞文化下乡、流动电影院,挖掘贫困地区的文艺作品推向市场,在村庄兴建文化体育设施,组建老年协会开展农村活动。美丽乡村建设也在许多农村地区搞得有声有色。
唐教授说,中国在扶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许多发展中国家探讨学习中国的脱贫经验,国际社会也提倡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中国脱贫人口的数量都是巨大的。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减半,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圆满完成这一目标的国家。接下来,联合国又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在2030年全面消除贫困,而中国却把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提前了10年,提出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每年也在10月17日举办“10?17国际消贫日”大型活动。可以说,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的在国际上体现了中国的国家软实力。
今后一段时间,还有以下新的贫困热点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
城市中贫困人口问题。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过去的一些农村贫困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由于城市贫困人口并不在扶持范围,他们扶贫收入还是按照农村的标准,可是在城市里生活的支出却提高很多,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很艰苦。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病致贫问题。即便一些农户得到政府的支持,有个小的产业能够取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可是一场大病,就可能会导致家底微薄的农户倾家荡产。因为现在扶贫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而普通的保险只能保障部分治病的费用,还有大量护理的费用、生活费用,由于医疗资源稀缺,贫困农户往返大城市之间的交通住宿费等,都无法解决。
脱贫的可持续性。由于政府强有力投入,扶贫工作效果短期很明显,而如何让脱贫可持续,是扶贫工作应当重点考虑的一项内容。还比如说产业扶贫,在产业生产条件比较顺利情况下可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但产品价格时常出现波动,农产品受到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出现后怎么解决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
扶贫体系建设。例如一些地方教育扶贫工作做得较好,提升了贫困人口的个人能力,可公共服务体系跟不上,公共环境不完善,致使贫困群众不能通过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获得收入的提高。因此要想方设法围绕扶贫攻坚扩大社会政策的扶持力度。
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如何在扶持的过程中调动起贫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除摘掉贫困帽子就要不到扶贫款的不良思想倾向,是需扶贫部门好好动一番脑筋的。还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接受了许多政府扶持,但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是否需要认真反思我们制定的政策是否合理,我们实施的举措又应当怎样提升效率。
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首先要把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分析致贫的原因,要在政策扶贫上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贫困群众的脱贫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扶贫措施。另外贫困是动态的,脱贫的需求差异很大,体现在不同时间上,不同的季节、不同年份上需求都不一样。动态情况下如何在资金使用规定范围内实现多样化的需求,也是未来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切实做到追踪农户的动态服务需求,对于提高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适当加大“输血”投入。中国的扶贫工作一直以来是强调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而非一味“输血”。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在“输血”方面还应当得到加强。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投入,改变目前社会保障广覆盖、低水平的状态。
扶贫脱贫的国际借鉴。国际上扶贫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扶贫界借鉴学习,拉丁美洲国家推行的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通过对贫困人口领取救济金设置一定的条件,实现扶贫款项的专款专用。如把教育扶贫款补给了家长,那么就要考察孩子逃课的天数,如果孩子逃课超出了政府规定的天数,那么这个家庭将不能再获得政府提供的教育扶贫款项。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中国,但该国要求企业履行消除贫困的责任,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减贫等举措也收到较好的减贫效果。发达国家在贫困标准的制定和检测评估上有比较科学的方法,这些对于我国贫困检测评估部门的建设带来了可供参考的价值。这些国家应用人口学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贫困特定人群的识别,可能比单一从收入上识别的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
(责任编辑:李俊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