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网站首页 >焦点推荐>正文

引领人类海洋文明发展方向

2022-04-24 10:00 来源:《瞭望》

  201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举行。这是“南昌”号导弹驱逐舰 李紫恒摄

  ◇2019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持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不断推动其走深走实,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人类社会将长期面临海上安全形势复杂和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双重挑战

  ◇海洋的连通性、开放性、共享性,将人类社会连接成为一个环境共享、利益共融、命运相连的整体,同时也带来了需要各国共担的安全风险和共同责任

  三年前的2019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这一重要理念,从全新视角阐释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关系,为全球海洋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成为引领人类海洋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经济和安全面临复杂严峻挑战,各国的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持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不断推动其走深走实,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海洋面临双重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人类社会将长期面临海上安全形势复杂和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双重挑战。

  国际格局深度演变调整。大国博弈竞争加剧,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态势明显。少数国家不断利用包括海洋问题在内的各种敏感问题,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思潮抬头,海洋领域的逆全球化趋势,抑制了全球海洋合作的意愿和动力。

  海上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海上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部分国家因海洋划界、资源开发、渔业争端和航道使用等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错综复杂,且都不肯轻易妥协和让步。少数域外大国插手地区海洋争端,导致有关国家之间的紧张和对抗日益复杂,严重影响地区海上安全稳定。

  同时,海上抢劫、恐怖袭击、非法偷渡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难以根除,海洋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海上火灾、溢油、舰船碰撞引起的航道堵塞、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不断给世人敲响警钟。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出现冰川融化、海洋气候模式和洋流发生改变、海洋灾害频率和程度加大等问题,对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冲击。

  对海洋资源的无度、无序、无偿开发利用,以及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衰退,给海洋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重破坏。部分国家将海洋公域视为免费垃圾处理厂,不断向海洋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导致海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海水酸化、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等海洋生态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海洋油气开发范围和力度的加大,其给海洋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也在加剧。

  国际海洋秩序亟待变革。当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仍有诸多模糊之处,国际规则机制在解决海洋争端中存在局限性,超国家机构监督执行力偏弱,这些问题导致海洋领域一法多解、违法难究、治理失序等情况较为突出。

  个别传统海洋强国对多边主义和多边体系态度消极,在海洋事务上采用霸凌政策和双重标准。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但在海洋科技实力、海洋治理议题设置、议事决策和争端解决机制运用、相关技术规则制定、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虽然已形成国际共识,相关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科学界和其他利益攸关方在海洋治理领域的作用发挥也日益显著,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协调不畅且成本高昂,各方博弈竞争与合作并存,全球海洋治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共担责任 共享资源

  2019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2019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至高境界,从生命的起源、联系的纽带、发展的空间等层面,用平实的话语勾勒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画像,其内涵可从两个维度来认识。

  从人与自然的维度看,海洋与人类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摇篮,海洋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的母体。没有海洋,便没有生命的产生。

  人类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哺育了人类文明,是生命的源泉、生存的空间、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关爱和保护海洋,实现人海和谐,才能保障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人与人的维度看,人类社会因海洋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作为世界连为一体的大通道,海洋是人类社会沟通、交往、联系、融合的纽带而非屏障。

  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海洋资源和利益也应由全人类共同分享。海洋的连通性、开放性、共享性,将人类社会连接成为一个环境共享、利益共融、命运相连的整体,同时也带来了需要各国共担的安全风险和共同责任。

  比如,大到海洋生态环境、海上贸易、海上运输,小至一艘海上航行的商船及所载船员和货物,都承载了不同国家、不同主体的利益。

  再如,一国管辖海域内的海洋污染也可能殃及周边甚至污染公海,一国在其专属经济区的过度捕捞可能会导致邻国渔业资源的减少。面对全球性的海洋安全威胁,人类社会只有共担责任、同舟共济,才能化解风险、战胜挑战。

  此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共有和认同的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崇尚自由、敬畏自然、祈求平安等精神内核,这也成为传承海洋文明的“文化基因”,有力促进了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加强全球海洋治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旨在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这一重要理念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涉及海洋政治、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需要全维度、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领悟。

  共同维护海洋和平安宁。习近平主席指出,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和平依然是国际社会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和平安宁与良好秩序,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基石。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以和平方式妥善处理分歧,不能动辄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而应共同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各国应当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共同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海洋秩序,平等适用和善意执行国际规则,尊重各方合理的海洋利益诉求,坚持平等协商、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坚持通过谈判化解争端,丰富完善维护海洋和平的机制手段,消弭引发海上战争冲突的根源,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当前,海洋安全的内涵空前拓展。海盗袭击、海上犯罪、海洋灾害、疫情传播等安全威胁,已经对沿海各国乃至全人类构成严峻挑战。各方唯有加强合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利益,确保海上安全。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指引下,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坚持共同安全,尊重并照顾各方对海上安全的合理关切,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坚持综合安全,通盘考虑海上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坚持合作安全,通过对话合作促进海上安全,加强沟通,求同化异,增进互信,减少误判,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可持续安全,注重以共同发展深化利益融合,以利益融合消弭矛盾争端,实现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

  共同促进海洋繁荣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世界因海洋而联通、因联通而发展、因发展而繁荣。海洋承载着国际贸易最活跃的部分,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纽带。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实践平台,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和经济政策协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产业合作水平,保障海上资源、商品、人员、技术自由流动,实现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以海致富。同时,应加强海洋经济合作,通过发展解决贫困带来的安全问题,从根源上消除海盗袭击、海上恐怖主义等违法犯罪活动。

  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各方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交融。海洋文化体现了开放精神,不故步自封,乐于接纳新鲜事物;体现了包容精神,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能够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体现了探索精神,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险、大胆创新,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体现了团结精神,面对惊涛骇浪,大家齐心协力、风雨同舟,才能共渡难关,破浪前进。这些精神,已经内化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精神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的朋友圈,跨越文明冲突陷阱,摒弃意识形态争论,使各国人民因由海洋相知、相亲、相融,使海洋文化交流融合、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面对不断恶化的海洋环境和日益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各国越来越需要通力合作应对,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加强全球海洋治理在内的全球治理,减少“公域悲剧”。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协商一致原则,忠实善意地解释和适用相关国际规则,在南北极治理、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国际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文书谈判和打击非法捕鱼活动等领域,出台合理平衡、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维护国家间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推动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共筑国际海洋新秩序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际海洋合作、完善全球海洋治理、引导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这一重要理念,承载了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理性思考,科学回答了时代变革背景下人类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推进繁荣发展、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时代之问,校准了弘扬多边主义、捍卫多边体系的正确航向,回应了国际社会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普遍诉求。

  特别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摒弃了西方国家海洋观推崇的“丛林法则”“强者自由”“赢者通吃”逻辑,倡导在“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在海洋方面享有的主权、安全和权益,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普遍安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如何认识海洋、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前瞻思考、宽广视野和深厚情怀。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维护海洋和平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洞察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全新视角阐释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关系,倡导政治上相互尊重、安全上互信合作、经济上互利共赢、治理上共建共享,为各国合作协力解决海洋安全、海洋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有助于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彰显了中国致力于维护海洋和平安全与推动海洋繁荣发展的大国担当和真诚意愿,提升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海洋事务的话语权。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再次昭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当前,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周边涉海合作广泛开展,在大洋、极地、深海等“战略新疆域”的国际合作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与世界各国协力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共同发展进步。而同时也要看到,少数国家插手和利用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走国强必霸和争霸海洋邪路的再次郑重宣示,展现了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寻求通过倡导和平理念、采取合作方式、使用合法手段,解决矛盾争端、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荣的态度和决心,有利于增信释疑,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吕贤臣 作者单位:海军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