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2022-04-08 09:31 来源:《祖国》杂志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开国上将李克农(1899.9.15-1962.2.9)

1962年2月9日,是爹爹(我们安徽老家对“爷爷”的称呼)离开我们的日子。关于那一天,刚刚进入少年的我留下了这样的记忆:

前一天下午,妈妈急匆匆地走了,晚上都没有回来。第二天一早,我们得知爹爹去世了。接下来的几天,先是在北京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然后是在中山公园里的中山堂举行追悼大会。关于追悼会,我记住的是那天刚下完雪,天气很冷,大会很隆重,人很多,是罗瑞卿大将致的悼词,他的个子很高。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献上了一个小花圈,追悼会结束后,爹爹最疼爱的孙女小靖就捧着那个花圈走在队伍的前面。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周恩来、陈云、董必武、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李克农追悼会。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毛主席赠送的花圈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周恩来总理亲手摆放花圈

岁月逝去,记忆犹新,然而那一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家里当年参加追悼会的父母那一代,除了二舅妈还健在,其他的都离我们远去了。六十年前,我才刚过十岁,如今已年过古稀矣。

当年,爹爹的名字远不像今天这样如雷贯耳,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孙辈,也只知道他是上将,是老红军,是“无名英雄”。但他都做过哪些惊天动地的事?他和姥姥都守口如瓶,莫说我们,就连父母都知之甚少。在一个小男孩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威严,还有一点神秘的外公。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亲自为爹爹颁授上将军衔。

爹爹姥姥离开我们的六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整整一个大时代,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六十年中,我们以是他们的后人而自豪;六十年中,李克农后代这几个字催我们奋进,催我们努力,催我们自律。六十年后,我们终于可以向九泉之下的爹爹姥姥交一份答卷,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们没有丢你们的脸。退休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爹爹姥姥的了解也更多了,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们逐渐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尝试从内心走近爹爹姥姥,读懂他们革命生涯中的心路历程,而越走近就越感受到他们那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正是他们那强大的气场,让我们的父母追随他们,成了像他们那样的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学做像爹爹姥姥那样的人。

让我们回到一百年前的芜湖,那个长江之畔安宁富庶的皖南小城。和大多数饥寒交迫的工农不同,那时候李家正过着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老太爷是海关职员,收入稳定。爹爹有学识、有能力,且已经和姥姥赵瑛结婚生子,姥姥非常贤惠,他们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是和和美美的一个大家庭。1926年他们已经有了两儿两女(三舅还没有出生)。姥姥家境其实比李家还要殷实,芜湖近代的第一个照相馆就是赵家开的,而姥姥是赵家的独生女。那时李家早就在吉和街马家巷有了自己的房子,即便是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大多数人处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下,都会选择继续安定舒适地生活下去,而爹爹却选择了一条遍地荆棘的道路,毅然跨出家门,投身到了充满危险、前途未卜的革命生涯之中。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的爹爹李克农

一百年后,我们设身处地去思索一下,在那个历史关头,退后一步是安安稳稳的小康生活,前进一步则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没有为了自己和小家,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毅然投身革命,这就是爹爹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的选择。他和许许多多的早期共产党员一样,抛家舍业,置生死于不顾,努力奋斗,勇于牺牲,沿着那条洒满鲜血的道路负重前行,这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如此的大爱胸怀,心中怎能不充满敬佩?我想,如果换做是我,能为了一个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理想走出这一步吗?

说到这里,必须要讲一讲敬爱的姥姥。在爹爹的革命生涯中,姥姥是他忠实的伴侣和助手,是爹爹所说的“母仪典范”。为了让爹爹毫无牵挂地投身革命,姥姥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如果说爹爹是一团火,姥姥则是漫漫长夜里的一支红烛。她燃烧自己的生命,为一大家人带来光明温暖。有了姥姥的勉力维持,爹爹才有了完整的一大家人,才有了我们父母的成长,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龙潭三杰(左起):胡底、李克农、钱壮飞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腥风血雨,千伤万死,牺牲无数,活下来的都是幸存者,“龙潭三杰”中也只有李克农一人活到了解放后。这支队伍中能以结发夫妻相携始终的更是寥若晨星,而爹爹和姥姥正是这幸存者中的幸运者。他们数十年同生死、共命运,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共同奋斗,矢志不渝,共同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应该把他们的动人故事讲下去,讲出去。

近些年来,爹爹在隐蔽战线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关于他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也很多。这些作品中大多着力展现他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说他是“特工王”,而对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则较少涉及。作为他的后人,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我总是更愿意向人们讲一讲李克农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年轻的时候,我对爹爹所知不多,阅历又浅,随着年岁的增长,知道得多了,理解也多了。如今一个甲子过去,我渐渐读懂了爹爹,知道了他除了是隐蔽战线杰出的代表人物之外,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家郝在今曾说过:“李克农在道德上近乎完人”,我觉得此话并不为过。

爹爹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始终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忠实于党,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他入党不久就遇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国民党血腥屠杀共产党员,然而爹爹毫不畏惧,反而投入了最危险的隐蔽战线。为了党的崇高目标,为了国家民族,他无惧无畏,随时准备牺牲。他极大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深入“龙潭虎穴”克敌制胜。隐蔽战线情况千变万化,斗争异常残酷,危机四伏,往往一着不慎,即满盘皆输。

数十年中,他身负重任,殚精竭虑,他要深谋远虑,要临机决断,更要顾全大局。巨大的工作压力,每天夜以继日高强度的脑力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和外人想象中威风凛凛的“特工王”不一样,对敌斗争生龙活虎的他却一身是病,视力很差。他的别称“侠公”,其实是他的自嘲——“瞎公”。但是,每当最严酷的斗争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亲自出马。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在当时他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可以说李克农这个名字没有出现在烈士名单上,真的大半要归功于他的幸运。

当我采访李连水叔叔,听他讲起爹爹在朝鲜哮喘发作仍然坚持工作时,我都感到胸口发闷,喘不上气,可以想到当年他坐镇谈判付出了多大的艰辛!爹爹去世后,一位老同志问妈妈,知道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吗?他把脑子都用空了!可以说,他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他是以最大的牺牲精神为党工作的,这也是他六十多岁就早早离我们而去的原因。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对敌斗争中让敌人胆寒的李克农,在生活中却是一个让同志、朋友和家人倍感温暖和关怀、深受爱戴的长者、领导、丈夫和父亲。爹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家中,对上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姥姥他是一个好丈夫,对子女他是一个严格而又温情的好父亲。他深爱着他的家人,时时把他们放在心里。但是面对严酷的对敌斗争,他又不得不经常将亲情置之度外。忠孝不得两全,这使他的心中经常充满了牵挂和愧疚。我们不难想象,当顾顺章叛变,他紧急处置敌情,最后才来得及通知姥姥带着两个舅舅转移时;当他在奔赴苏区之前,和姥姥、舅舅在上海的一个桥头暗夜中生离死别时;当他在瑞金想方设法寄出一封家书时;当他收到三舅的第一封信潸然落泪时;当他1937年再次站在家门口叩门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1960年周总理、邓颖超到米粮库家里亲切看望生病的爹爹和姥姥(左一),中间为笔者的母亲李冰。

斯诺在《西行漫记》曾这样写道:当他离开保安时,问送行的人们有什么要帮忙的事情,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了好几件。蔡树藩叫道:“别忘了我的假臂!”陆定一提醒:“别忘了我的照片!”杨尚昆笑道:“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李克农要求:“给我送个老婆来!”斯诺那一笔真实记录下了爹爹戎马倥偬中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爹爹为什么在三舅的婚礼上忽然痛哭失声。

前些年,我到了红军长征路过的大渡河边,看着铁索桥下那滚滚的波涛,感受到当年长征历尽的艰险。晚上,我住在中央曾经驻扎的摩西古镇。走在镇子那条灯火阑珊的石板路上,爹爹当年应该也曾在此匆匆走过,我忽然想到,他当时会想到远方翘首盼他回家的父母妻子儿女吗?我想,当时他应该顾不上,那时军情危急,他有太多的大事要想,哪容得儿女情长?

1937年国共合作后,爹爹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看望家人。看到家里的窘境,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全家带到延安去。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于是,就有了李家老少三代告别桑梓跨越千里的大迁徙,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要知道,当时在延安,除了李家,我们几乎想不出谁还有这么一大家人。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1940年在延安枣园爹爹住的窑洞前留下第一张全家福(左起:李治、赵瑛、李宁、李伦、李冰、李克农、李力)

爹爹是一个非常顾家的男人,更是一个好丈夫,对姥姥一往情深,矢志不渝。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作为外人眼中的“特工王”,爹爹对姥姥却是敬重有加,充满温情,甚至很听姥姥的话。爹爹深爱着站在自己身后默默无闻为全家操劳一生的妻子,他们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开,以至姥姥去世仅仅一年,爹爹就随她而去了。

这张照片爹爹很喜欢,一直珍藏着。姥姥去世后,悲痛万分的爹爹将照片扩印,送给每个子女一张,并在每张照片背后写下饱含深情的文字: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赵瑛同志像。此像于1940年春摄于广西桂林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不幸赵瑛同志于1961年病逝于北京肿瘤医院,从此和我们永别了!!!回顾二十一年中,埋头苦干,辛勤劳动,扶老携幼,苦了一生,特留此遗照,以表哀思。李克农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立秋日)”

六十年后再读爹爹送给子女们这张合影背面的留言,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那深深的悲伤。他们老两口用一生谱写了革命队伍中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敬仰。

在情报工作队伍中,在爹爹手下工作过的人成千上万,对爹爹无不敬佩爱戴,除了他杰出的领导能力和工作精神外,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也像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献身于党的情报工作。我在写作《永远的思念》一书时,采访那些在爹爹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深深地为他们对爹爹的敬爱所感动,那种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我在公安部边防局时的老局长慕丰韵,曾是爹爹选派到毛主席身边的警卫科长,他退休后,我每年都要去看望他,见了我他总要叮嘱,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李部长的子孙。后来他越来越老,很多人都不认识了,但我去看他,他仍然能认出我,还是那句话:“可不要忘了你是李部长的子孙啊!”我知道,他记住的不是我,而是他永生难忘的老首长!

前些年,我遇到一位外文局的老同志,当他知道我是李克农的外孙后,跟我说起,朝鲜停战谈判时他是一名年轻的翻译,一次爹爹和他拉家常,他说起自己在中国银行的父亲,爹爹马上说你父亲我知道,爹爹还对他说了他父亲的一些情况。他非常佩服爹爹的博闻强记,也为爹爹百忙之中仍然平易近人和关怀爱护青年所感动,几十年后那种感动仍然溢于言表。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1961年,笔者(第二排左二)和母亲李冰(笔者身后)等与爹爹李克农留影。

对隐蔽战线牺牲的革命烈士,爹爹始终都念念不忘,关心爱护他们的家属后人。上海一解放,爹爹马上找陈老总寻找李白的下落,当知道李白已经牺牲后,他非常难过,亲自过问李白烈士的安葬和烈属的照顾。电影《永不消失的的电波》就是在他的关心下拍的。爹爹在去世前不久到上海期间,还去给李白烈士扫墓。为了保护那些遭遇误解、蒙受冤屈的情报干部,他多次顶着压力为他们说话,保护他们。姥姥去世后,他的身体已经很差,还抱病给中央写报告,想以自己最后的力量总结情报战线的历史,提出“使过去在斗争的无名英雄死有所安,老有所归,有所寄幼,鳏寡孤独,各得其所”。报告中,他提出要在1961年8月开始这项工作。然而,几个月后,他溘然长逝,这项没能完成的工作成为他留下的遗憾。

爹爹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党中央的警卫员,二是统一战线的尖兵。为了党的事业,爹爹广交朋友,在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和他打过交道的人,只要交往几次甚至一次,就能被他折服,认李克农做朋友,进而认同共产党,帮共产党做事。

在几次历史的关键时刻,这些朋友都为共产党尽了力,帮了忙。我看过张学良的访谈录像,谈到爹爹,张学良也说那个人了不起啊!在许多党外人士统战对象的眼中,李克农首先不是“特工王”,而是一个有情有义、可以信赖的真诚朋友。爹爹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而当年的共产党就是由许许多多爹爹这样的人组成的,这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对白求恩的评价,用在爹爹身上也恰如其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爹爹姥姥的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子女,妈妈他们姐弟五个,做人做事都像爹爹姥姥。妈妈都到了耄耋之年,说起爹爹姥姥对她的教诲和影响,依然动情落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家的家风就这样形成和传承了下来。当年爹爹去世后留下了很多相册,在米粮库住的时候我都看过,其中姥姥去世时的照片上有一副挽联,上面有这样一句话:一家人献身革命留典范,教后代永远英勇奋斗无限忠诚。还在上小学的我觉得这句话和自己有关,很励志,就把它抄在了小本子上,长大离开家的时候还带着它。后来,小本子没有了,但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再也没有忘记。五十多年来,在最艰苦的时候,这句话曾经给过我力量,也时时在提醒我,做人做事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后人,从而避免了许多过格越线的事情。我也跟女儿说过,只要别忘了自己是谁的后人,你一辈子应该就不会犯大错误。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晚年的爹爹和姥姥

今天,在纪念爹爹逝世六十周年的时候,我愿意把这句话分享给李家的下一代:“一家人献身革命留典范,教后代永远英勇奋斗无限忠诚!”愿你们继承和传承李家的家风,永远也不要忘记自己是李克农的后人!

孙集量

写于2022年2月

“谍战上将”李克农外孙孙集量:六十年读懂爹爹

孙集量,1951年出生,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参军到陆军38军,1976年调内蒙古军区守备二师,1981年调公安部边防局。1999年退休。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