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爱国工程 >爱国人物>正文

贵州山村老支书30年背5吨炸药,带村民修出200公里水渠

2017-09-18 10:17 来源:贵阳晚报

    原标题:乡村老支书 执着修渠30年
    背5吨炸药,耗时30年,修出200公里“希望红渠”,覆盖1300余亩良田,一位只念过四年级的老支书,在贵州开阳县的偏远山村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他的执着,为村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0年坚守
    筑就200公里水渠
    “怕?这么多年,我背的炸药,都以吨计,倒是没想过怕。”忆起当年在悬崖上修水渠的细节,唐远志依旧记得很清楚——炸药放背篼,雷管揣腰包,只管往前进。
    唐远志所在的开阳县双合村地处深山,极度缺水,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
    “江山桃子台,两边大石崖,要想吃大米饭,要等婆娘坐月子来。”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连吃白米饭都是稀奇事。唐远志的小儿子唐滔回忆,小时候,妈妈白天干农活,晚上料理家务,等大家都睡了,还要给六个孩子缝补旧衣服,鸡都打过第一次鸣了,她还在补。
    怎么办?修渠!把水引进来,有水,旱地变良田,大家才有活路。
    1976年,唐远志就当上了支书。很快,他开始带领村民们修灌溉水渠。30年间,唐远志带领群众修了5条渠,总长近200公里。上工一次,他要背上差不多30斤炸药,30年下来,光炸药都背了近5吨。
    一人一铁钎
    一天进一米
    修渠,县里只调拨基本物料,其余的都得村里想办法。能想的办法,能调动的资源,唐远志都用到了极致:炸药,自己带头背;土地,挨家挨户上门协调;劳力,设计一套“最公平”的出工方案。
    村里第一条水渠,从黑滩至下龙井,全程20公里。为防扯皮,修渠之前,唐远志就立下了规矩:每户按自家田地受益面积平摊相应建设长度,按户认领。
    一人,一铁钎,一天,一米,一点点,往前掘进。20公里的水渠,唐远志带领村民修了足足三年。
    为了早日让村民用上水渠,唐远志自学爆破技术。
    看到老支书这么拼,村民们也十分卖力,每天最多时,全村修建沟渠的村民达400余人。
    第一条水渠完工当年,生产队一共四十多亩地,用了一半种植水稻,年底,队上每人多分了一百多斤的稻谷。
    他说是党员
    就应该这样
    30年的实战,唐远志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修渠理论,他采取的沟渠入口宽80厘米、出口宽60厘米的“上大下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
    遇上修渠的事,唐远志爱琢磨讲效率,是个聪明人;可一旦遇上自家事,唐远志的精明劲儿就全没了。
    包产到户时,唐远志作出了最不精明的选择——他选了离水源最远最贫瘠的土地。唐远志的儿子唐滔记得,包产到户第一年,自家土地上长出的豆苗,还不到一指高。
    作为村支书,唐远志一年工资仅有150元,唐家六个小孩、两位老人,再加上唐家夫妇两人,根本不够生存。唐远志的妻子,承担了大部分地里的活。
    家里人多地贫,唐远志说,自己的工资,相对家庭开销,那是“基本可以不提”。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的人相继在双合村修起了水泥楼房,而唐家十口人,依旧住在1954年修的木房子里,家中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蝴蝶牌”缝纫机。
    “修渠这么多年,只有三户人家吵过架。修完渠,他们用水比谁还积极勒!”唐远志“嘿嘿”一笑,用玩笑话一笔带过修渠中遭遇的所有委屈,还补了一句:“一个共产党员嘛,就该做的!”

    他用30年,做完了自己该做的,村里人终于能随时随地吃上大米。现在,双合又在发展新的农旅观光产业,新的村支书说,要把唐远志请回来,把修渠的精神,继续给后生辈传递下去。(谢孟航)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