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世界经济的一大风向标,率先实现旅游业的复苏和振兴,对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本届服贸会期间唯一由国际组织主办的高峰论坛,2021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北京香山旅游峰会暨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的360余位嘉宾参会,共同探讨疫情影响下旅游业振兴的趋势策略。
昨天,前来参观服贸会的市民在爱尔兰国家展区换上该国特色服饰,到虚拟旅游景点前拍照留影。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挑战 去年全球国际旅游游客同比降73%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0)》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游客比2019年下降73%,疫情爆发使各国不得不采取了严格的边控措施,旅游全球化遭遇了很大的挑战。
日本株式会社JTB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安田幹司坦言,受疫情影响,该公司正在裁撤很多关联公司并裁减员工。“到今年7月份为止,已经裁员7000多名,目前员工人数在21000名左右。”他透露,不只是旅行社,日本的宾馆、巴士公司、土特产商店等都受到严重打击,被迫歇业、倒闭的公司不计其数。而在国内疫情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日本旅游行业只能通过政府补贴和削减开支,才能勉强生存下去。
“对于旅游业的前景,我们的心态经历了从等待到无望,越来越暗淡,但到了去年四季度,很多旅游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开始理性看待疫情对未来的影响。”众信旅游副总裁王春峰认为,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旅游企业并非无事可做或只能被动等待,而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挑战。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受访专家预计,国际旅游业需要等到2024年甚至更晚,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杜一力指出,“下一步世界旅游复苏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国际旅游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复苏 数字技术对旅游产业改变最为深刻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旅游发展既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也是一次迭代更新的历史机遇。这两年,全球各地的旅游业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复苏。此次大会上,不少嘉宾都分享了相关国家、城市、机构抗击疫情、振兴旅游业的经验。
克罗地亚国家旅游局上海代表处的古兰兰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我们今年到现在为止,游客人数已经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00万人次,跟2019年相比,同样也是增长的。”她坦言,这一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当地卫生部门遵循了中国的疫情防控方式,控制住了本地感染病例,并科学告知人们如何在新常态下生活。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发了一个克罗地亚安全停留的工具,里面有防疫的最新信息和科学建议,也有给游客提供的景点和文化历史方面的信息。”
无独有偶,奥地利旅游局也在中国推出了微信小程序,并开发了一个线上的虚拟导游工具,给游客介绍当地的150多个景点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个小程序也能给我们本国的国民使用,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城市当中此前并不了解的小角落。”奥地利旅游局中国区市场经理迪特尔·沙夫介绍。
《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0)》指出,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出游的方式,更改变了旅游业的需求结构、组织方式、运行模式,这一改变是非常深刻的。目前,国内旅游行业也在积极适应这种改变,线上预约、短视频推广、大数据监测、无接触服务……这些数字手段正在逐渐成为业界标配。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海粟提出,旅游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他表示:“我们集团已经采取三年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案,通过推动场景数字化和业务线上化,现在线上业务的占比在持续增加,比如免税增加了60%以上,酒店业务的线上预订已经增长了15倍。”
转型“旅游+”创新模式值得行业探索
《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0)》指出,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传统旅游的发展方式,世界旅游正在进行安全化、人性化、均衡化、科技化发展模式的重建,旅游产业正在进入迭代更新的新时期。
“从这一年多的情况来看,城市休闲和乡村微度假的火爆,成为现象级消费。同时,海外消费的回流,促进了国内一些高端度假设施的火爆,同样形成市场热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指出,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现象一旦形成,就会有惯性,这就要求传统旅游企业转换赛道、开拓新局。“目前,城市休闲的需求,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旅游需求。因此,城市更新成为这两年城市发展的基调。旅游企业应该成为休闲生活创造者、城市生活提升者、未来生活引领者。”
雷海粟也在论坛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今后一定要做差异化竞争,“旅游企业要从目的地运营商,向城市生活服务的供应商来转变”。
同时,国内外的旅游企业也开始转型开发国内市场。凯撒同盛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杰表示:“凯撒以前是以出境旅游为主,兼顾国内旅游,现在开始积极转型增加国内游业务。我们把上市公司迁到三亚,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表述。”
对于旅游行业的未来,中青旅总裁邱文鹤依然看好。“从长期来看,旅游是刚需,一定有恢复和成长的空间。未来的行业发展,一定要在内容、服务、产品、运营等方面做改革、创新、融合。要从过去资本驱动、资产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的方向做根本上的转型。”他谈到,“旅游+教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新模式都值得探索。(李俐)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