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正文

杨维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创意的来源

2017-08-04 14:5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杨维清: 把纳米能源玩出“新花样”




  在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一款利用柔性透明纳米线摩擦起电的“纳米发电草”,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工作人员将10层“纳米发电草”铺在300平方米的房顶上,每当清风拂过,风能便会被收集,由其转化而来的电能足够支撑室内照明。
  这款趣味新能源产品的诞生,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维清教授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院士的合作。
  今年40岁的杨维清,早在美国进修时就对绿色能源很感兴趣。“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能源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回国后,他牵头组建了纳米能源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纳米能源材料与微电子集成器件、超级电容器与锂电池储能器件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杨维清凭借着敢于尝试的心,不断把纳米能源玩出“新花样”。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创意的来源,科学家要有观察和发现这些创新的眼界。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成果紧贴科学前沿。”杨维清和团队研发的产品,如同夜空中的烟火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他们研发的智能安全帽,该产品可结合纳米摩擦发电和电磁发电的优点,收集人走路时产生的振动能,将其转化成电压稳定的电源。这种安全帽平时可以照明,遇上矿难后还能发送被困人员的位置。还比如他们研发的车流量检测仪,利用复合纳米发电机采集车辆通过偏远地区隧道时产生的风能,为路边的无线车流量监测设备供电。
  “机会就那么几次,一旦来了,就要抓住,越有困难越要上。”在杨维清看来,将转瞬即逝的“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不仅需要科研方面的努力,更要有种攻坚破难、誓不罢休的精神。

  杨维清大学毕业当了多年中学老师后才开始读研、读博,过去理工科基础较为薄弱。“那时(读研、博时期)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以前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要做出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凭借这股劲头,32岁才发表第一篇SCI文章的他,在短短3年里又发表了36篇SCI。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