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徽州文化史》,书中所写的一位历史人物,更加的贴近我的生活,这位历史人物叫程珌,出生地为汊口,距我工作的源芳乡政府仅3公里,也让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经查,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汊口人,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嘉定十三年(1220),除秘书丞。明年,为著作佐郎、军器少监。历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定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淳祐二年卒,年七十九。《宋史》有传。有《洺水集》二十四卷,《洺水词》一卷。
现在的汊口,还有不少的程氏,应该是他的后人,但由于其年代已久,加之程珌在外地做官,在本地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就连他的族人也未必知道程珌的其人其事,《徽州文化史》一书中,道是有不少关于程珌的记叙,《四库总目提要》云:“珌文宗欧、苏,其所作词,亦出入于苏(轼)、辛(弃疾)两家之间。中多寿人亦自寿之作,颇嫌寡味。”
于是我查到了程珌所写的《洺水集》和部分诗文,一直在想,作为休宁人,应该会有关于家乡的诗篇吧,终于让我找到了《三月三度白际》一首。
诗云:日望黃尖杪,今登白际巅。千山皆委地,一臂独擎天。
此为程珌一首出游诗,是其代表作之一,只有日期没有具体的年代。按常理推算,应是程珌年轻时代所写,因去白际的路可谓山高路远,要走数十里的路,不是一般的体力所能极。即便是程珌四十岁(1204年)所写,到现在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从诗的内容上看,作者对于黄尖、白际极为熟悉,而且也写出了一种特别的境界,古时的白际岭顶,还有一定的高度,看到周围的山,当然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作者也感叹到白际岭擎天的高度,我想那个三月三应是农历,应该是个阳春三月的晴好天气,可以看见黄尖岭等地。当然作为汊口人,爬一爬黄尖白际岭也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
由此可见,白际与黄尖的地名是在宋代以前的事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白际的地名考证并非民间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接朱元璋没接到便成了白接之说,因此而产生了白际这一地名,通过程珌的诗,并非如传说的那样。想来有许多传说的东西,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白际的地名就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白际是在宋以前就有的,可以想象它还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只不过是难以考证而已。现代人把白际称之为与蓝天白云交界的地方,还是较为妥贴的。对于璜尖来说,原来就是没有王字旁的黄,明代的记载中,璜尖的黄字依然没有王字旁,璜尖的黄加上王字旁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到底为何人何事所加,已经很难查考,当然,个中原因并不那么重要。
当年程珌一行走的路线应该是自汊口起程——源芳的芳山(现在乡政府所在地)——梓源——芳田——白际岭顶就是这样的一个路径,过去长期以来,只有这样的一条路线,至于当时是否是古道,只有程珌一行知道了。现在的这条线路上,仅有梓源——芳田的古道还保持得较好,现在作为一条旅游线路还是较为适合的。
至于源芳在宋代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没有可考之处,倒是《休宁县志》道光版有关到仰山的记载:“由汊口环佩水,东行过方山,历凹下,至茶园……”方山即现在的芳山。其实源芳乡的名字是解放后才有的,五一年将派芳村与临源村从中各抽出一个字来,合成源芳,源芳由此而来。
白际乡政府已将程珌的这首出诗,刻在白际亭的四楹,也给白际岭增加了古代文化的气息。(杨有华)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