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两大类。以新发展为理念的新型基础建设就是新基建。新基建可以实现高速化,新旧功能转化与经济结构适应等,具有基础性,创新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等,与传统基建相比,规模大、高端化、高速度、战略性等,功在千秋。 新基建易出现浮躁,盲目扩充,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债务风险加大,回收期长,难以收回成本等问题。由于资金投入大,物力人力投入大,易造成社会矛盾,因此要想把硬件升级换代的新基建做好,需要处理好“软件”的统一,所谓“软件”就是全社会上下形成共识,需要整个社会层层机构都要有明确的认知,并积极的、热情饱满地投入其中。需要明确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有效提高整个社会军事、政治、特别是社会经济高效运行,为社会经济增长,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努力做成“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且不可作成“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短命行为,因此要把握好建设规模,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发展速度而决定,决不能蛮干,盲干,更不能乱干。 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基建是相对于以往的旧基建而言的,“旧基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新基建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将会显著加快智能化信息流的交互速度,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成为千古一帝,对后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六国后,采用了一系列相对于不同以往的基础和基本建设,也可以称之为秦代的新基建。比如:(1)统一文化,(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统一车辙,(5)设立郡县制,(6)修筑长城,(7)大兴土木建设,(8)开河滦。 (1)统一文化(文字)。秦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的文字不统一,给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传递、文书往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政令畅通。于是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使各国文字统一,称为“书同文”。文化上的书同文,使各地人民在精神上可以自由沟通,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推动了国家的融合以及发展进程,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深层次的融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统一货币。币制不统一,不仅严重阻碍各地经济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秦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式,沿用了两千多年,对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统一度量衡,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不仅促进了各原有诸侯国普通民众的身份认同,也促进贸易的自由交流。 (4)统一车辙。统一之前,诸侯国的车辆宽度不一,车道有宽有窄,各国车辆往来很不方便,统一后规定两个车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称为“车同轨”,方便了全国各地车辆往来,促进了文化经济交流。 (5)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增加至四十余郡,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是中国进入了一家之姓的时代。 (6)修长城。秦统一六国后,中原地区比较平静,匈奴人经常袭扰北部边境,秦始皇决定修筑长城,把匈奴的骑兵永远隔离在边界北面,从各地调遣了几十万民夫,除了把原来的燕、赵、秦三国的城墙连接起来,还新造了许多城墙。形成了西面到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其弊端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民怨四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同时,这种被动防御思想在以后历朝历代中均有表现。失去了主动防御的思想,也阻挡了内外交流。 (7)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咸阳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400多座,关内三百多座。最出名的是阿房宫,同时修建自己的骊山墓,不仅旷日持久的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暇从事生产,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8)修运河、灵渠。修建郑国渠,是关中成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后来历代都修补水利,为周边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统一岭南,调动军力、财力令史禄把湘江下游和漓江上游连接起来,引入长江和珠江水,使得当时的水路可以直达广州,它将有利于防洪,航运和灌溉体系,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使各族人民的往来密切,有利于统一岭南。 (9)修驰道。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是国家级道路,共有九条,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重要城市。出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还有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直道,可以说是最早的高速公路,历时两年半,始建于秦始皇35年,由蒙恬监修,咸阳西北云阳直达内蒙古包头附近,截弯取直,被称之为“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达60米,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用途,用于抵抗匈奴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秦驰道加上运河,使秦国建立了全国道路网,四通八达的交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商务贸易,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秦北修长城,南建灵渠,可以说是秦国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的统治与防护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是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全局视野、系统思维与战略决策并举,可最终形成了“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憾事。 基建,特别是新基建,将给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战略,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等具有重大影响。新基建能改变人们的行为与观念、出行方式与时空观念,促进交流联系,改变经济格局,促进经济扩张,促进资源再分配和利用,加快流动、集中和扩散,引发和催生新的产业等,其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 新基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它的发展规模、速度应与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增速,也即现阶段的诸多方面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旦超过社会承载的阈值,有可能造成憾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其最佳选择,而非“弊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秦国新基建给我们的启示。(文本作者张胜利系北京大学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