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近日,《典籍里的中国》推出第五期节目《论语》。说起《论语》,但凡读书人,大概没有不知道、不熟悉的。在从前科考中,《论语》是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很多考题直接取自于此。那么,作为孔子观点体系的集大成者,《论语》这部书是如何产生的呢?
孔子讲学图。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篇剧照。(图片为资料图)
周游列国为哪般?
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把孔子推上了千古圣人、万代师表的地位。不过,孔子虽是商汤后人,但到了他的年代,连“士”一级的地位都几至不保。如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早年曾做过“委吏”和“乘田”,也就是管理仓库和畜牧的低级职位。尽管家境贫困,但孔子非常好学自律,他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至“三十而立”,学问小有所成,于是招收门徒进行讲学。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季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夫赶出鲁国,被迫逃亡齐国。这时,孔子也来到了齐国。次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表示赞同,并打算将以尼溪之田封给孔子,但被齐相晏子阻止。
由于在齐国不得重用,孔子不久后又返回鲁国,继续讲学。期间,鲁国大夫季氏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因为看不惯“陪臣执国命”而拒绝出仕。直到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后,孔子才见用于鲁。他先被任命为中都宰,不久升为司空,接着又出任大司寇,一时间春风得意。是年,孔子51岁。
然而,孔子和大夫季氏的政治蜜月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这一去就是十几年,收获却乏善可陈。
最初,孔子一行人在卫、陈、宋等小国之间辗转,但一直没有被重用;即使被任用,也很快因为各种原因而去职。某次,在经郑国去陈国时,孔子和弟子们失散,被人嘲讽为“累累然如丧家之犬”。孔子听后倒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然也,然也!”
周游列国期间,最凶险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当时,孔子好不容易通过弟子的努力而得到楚国的聘书,但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子到楚国后会报复他们,于是派人把孔子一行人给围了起来,绝粮七日,几乎陷于绝境。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相救,一行人才到了楚国。
之后,因为弟子冉有在鲁国与齐国的作战中立功,大夫季康子问冉有哪里学的军事,冉有回答说学自孔子,季康子于是派人持币迎孔子。这样,经过14年的游历后,孔子终于风光回国,是年68岁。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据通常的说法,孔门弟子三千,其中学成六艺、有名有姓的贤人共72位。不幸的是,回鲁国的次年,孔子仅有的儿子孔鲤先孔子而去;而后一年,被孔子寄予厚望的弟子颜渊也英年早逝,这让孔子十分心痛而连呼:“天丧予!天丧予!”
又过了两年,子路在卫国内乱中遇害,孔子很是悲痛。作为孔门大弟子,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他一向勇武有力、性格耿直,同时也是追随孔子最久的弟子之一。如孔子所言,自从有了子路,“恶言不闻于耳”,其大意如此,在孔子学生里,子路算是亦师亦友,也就他敢在孔子面前提出批评。
子路遇害第二年,孔子患病,子贡来见。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接着,孔子又告诉子贡:昨夜我梦见两柱间,看来我确实是殷朝人的后代。按殷人习俗,人死后灵柩停在正堂两根柱子的中间,这并非吉兆。果然,孔子七日后不愈而卒,享年73岁。
孔门弟子中,子贡以能说会道、善于外交而闻名,他曾纵横各国,做成了保鲁、乱齐、助越王勾践击破吴王夫差的大事。同样能言善辩的宰予,刚开始时很得孔子欢心,但此人言行不一,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说的就是“宰予昼寝”的事。后来,宰予做了临淄大夫,因参与田常作乱而被杀。
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即谵台灭明,因长相不佳而被孔子认为才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看走了眼,子羽不但为政公明,而且治学严谨,从弟子也有三百人。
孔子晚年无意仕途,主要从事文献整理,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皆出孔门。通过这些工作,孔子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术新人,包括长于文学的子游、子夏等。后来,弟子们也都开馆授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之守墓三年,之后分散四方,传播孔子学说。弟子中,子贡为孔子守墓6年才离去,而有的弟子不愿离去,他们围孔墓而居,加上当地鲁人百十家,由此形成了后来的孔子故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虽然未必是赵普亲口所说,但也确实说明了《论语》的重大价值。作为儒家学说的元本,《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的语录文集,其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近一万六千字,其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伦理及教育原则等。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话的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的48章。以此而论,《论语》既以孔子为中心,同时也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千多年来,为《论语》作注的学者和书籍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郑玄《论语注》(东汉);何晏《论语集解》(三国曹魏);皇侃《论语义疏》(南朝梁)、朱熹《论语集注》(南宋);张居正《四书直解》(明)、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程树德《论语集释》(民国),近代还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此外,理雅各、辜鸿铭、林语堂等都曾将《论语》翻译为英文,推广至海外。
《论语》字数虽然不多,但思想深邃,洞照千古。大体而言,《论语》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其中既有“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原则,也包括 “施行善政”的治国思想;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道德,其中包括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亲亲疏疏”的等级差序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几千年的仁德智慧和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司马迁说,古代的帝王将相,生前荣耀而死后默默无闻,唯孔子以布衣之身,传十余世,天下读书人无不以孔子为宗师,诚可谓圣人了。时至今日,中国人仍旧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也不为过。(金满楼)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