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眼科领域著名专家,常年奋战在一线取得丰硕医教研成果,擅长老年黄斑变性、中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黄斑水肿、玻璃体出血浑浊及其他疑难眼底疾病的手术及激光治疗,尤其是黄斑病变的诊治;多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被誉为“铁人医生”。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教授,日前,本刊邀请这位卓有成就的医疗专家走进《祖国》编辑部,就相关话题与记者进行了对话访谈。
陈有信
“铁人医生”将心比心 陈有信主任首先对《祖国》杂志社的采访表示感谢,并谦虚地接过记者的话讲道:说我被誉为“铁人医生”,我不敢当。我们协和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是医教研并举的,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一般的意志、体力也做不下来。虽然我现在工作量有所减少,但前些年我每年的门诊量确实上万,做手术也是六七百例,工作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师,不光是做手术、看门诊,还有其他的教学科研等等事情,包括还会有很多学会、协会的兼职,因此,忙是可想而知的。 当年,我高中毕业就考上了军医大学,1986年军医大学毕业以后就选择了眼科的工作。1989年眼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30多年了,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酸甜苦辣。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要爱这个职业。我们眼科是一个为人类带来光明的事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干的时间越久,随着自己的阅历的增长,发现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崇高伟大的职业,因为每天的工作是给患者带来光明。作为一个医生,我的座右铭没有太高大上的,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为什么我用这四个简朴的字来说呢?就是说,作为医生,我们得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你是什么心情?你有什么需求,你有什么想法? 这是从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叫将心比心。我们的患者一定是希望医生的服务态度好一点,多给他(患者)一点温暖,希望治疗效果好一点。医生要体察患者的困难、困苦。我们中国的很多患者从边远山区来北京看病,交通不便、食宿不便。还有老年患者来北京找我,他需要人陪伴,可亲属有另外的工作要做,怎么办?医生的心里都要想这些事,这就叫将心比心。患者希望恢复光明,希望医生理解他,医生就得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为患者医治好,这就叫将心比心。 找陈主任的患者多半是有视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陈主任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眼睛恢复了光明或者部分恢复了光明,能看到这个世界了,那么就是给我们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眼部疾病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眼部病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据陈主任介绍,我们中国的眼病疾病谱一直在发生变化。建国初期时主要以传染病为主,毛主席还说过“华佗无奈小虫何。”那是传染病、血吸虫等等。就眼科来说,当时沙眼患者很多,严重者失明。那么,随着我们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沙眼的问题慢慢就解决了。 有一些慢病,比如说糖尿病,后来居上。中国现在有将近1.5亿的糖尿病患者。这里头又有1/3的人患有糖尿病性的双病变;再有1/3的病人,可能视力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威胁。这是随着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凸显出来的。另外是老龄化,过去我国人均寿命是在五六十岁,现在达到70至80岁。那么老年性的眼病就出来了,比如说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就很多;还有高血压等引起的眼疾患,也越来越多地困扰人们。所以现在,一些慢性的眼睛疾病进入眼部疾病谱,现在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一个卫建委的疑难病诊治中心,我们的院长提出来要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努力。除了治疗那些常见的病、多发病之外,疑难杂症、慢性病成了我们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很多疑难杂症是通过眼睛的诊疗发现的或者是提早预防的。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北京协和眼科在国内是领先的。 陈主任说,眼睛不好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眼健康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随着我们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眼病问题出现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随着老龄社会到来,老年性眼病正在增多。还有学业压力增大学生的近视眼疾病发病率激增,还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引起的慢性眼科疾病,都成了眼病中的主角,也引起了当前国家的高度重视。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必须关注自己的眼睛的视力,必须经常查验视力;家里有眼睛近视的孩子,家长必须协助孩子控制用眼,比如注意课间课后休息,多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等等;还要经常注意自己的左右眼的视力,有的人一只眼睛视力好就掩盖了另外一只眼的病变,所以要经常双眼交替遮盖,看看你的视力到底好不好,尤其到六七十岁的人要注意这些。另外,每年最好做一次眼部体检也非常重要。 “眼底一张照,健康都知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眼科专家也提出过:眼底一张照,眼病都知道。现在国家卫建委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眼底是一个窗户,通过它可以窥视全身的健康状况,预测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出现的疾病。 陈有信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眼底病学家、北京协和医院张承芬教授,这样也就决定了他的专业方向是眼底疾病。他说:“我们眼球像照相机,这个前面有角膜,像一个窗户,晶体就像我们照相机的镜头,而我们眼底就相当于我们照相机的底版。我们现在虽然不再用过去那种照相机和胶卷了,但是现在照相设备中的芯片,还在承担相应的作用。陈主任说:眼底疾病的挑战包括:第一,它处在很深的位置,肉眼看不见,有一些工具也看不到。第二,结构十分复杂。第三,病变了以后经常是不可逆。一旦得了疾病,很多疾病不及时治疗,就是不可逆的损伤。所以眼病治疗是非常难的。那么,我师从我的老师张承芬教授,就是从事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这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发现中国的老年黄斑变性这种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过去人活个六七十岁就算高寿,现在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岁的都不少,这样老年黄斑变性的比例就高上去了。我本人对老年黄斑变性的诊断和治疗这一块很感兴趣。非常荣幸的是,1995年,在我的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就引进了第一台激光扫描眼底镜血管造影设备,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诊断,这样可以诊断很多过去难以诊断的眼底疑难杂症。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方面做了更多的工作,它有它的特殊性,特别容易出血,还容易复发。这个病,我个人研究将近20年了,我也开了八次国际高峰论坛,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了很多课题,目的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患者解决更多临床问题。所以目前,我主要是在做黄斑病变和pcv的研究工作。” 陈主任对记者谈到,我们眼睛,俗称“心灵的窗户”。人体许多不同部位的疾病在视网膜眼底上会有所表现。现在有一句话叫“眼底一张照,眼病都知道”,通过这一张相片,我们能观察到人体内部其他部位可能出现的疾病情况。这就为其他部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方便。如果我想看到胃,需要做胃镜检查,这样不仅患者痛苦、花销大,还占用了许多宝贵医疗资源。眼睛是心灵之窗,现在我照一张相就可以知道患者眼底呈现的很多信息,来帮助对患者多种疾病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刚才说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从眼睛可以窥视到全身其他的问题:如心脑肾等。最近我们还发现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早期也能在眼底上有所体现。所以现在我们改称“眼底一张照,健康都知道。” 发挥我国信息技术优势服务眼病诊疗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承认我们的医疗资源是不足的,是欠缺的,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是不均衡的。如何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大医院的医生,我在想如何利用一些科技手段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我们目前想要做的,国家提倡分级诊疗,要让许多病就在社区、在乡镇给看了。我们用互联网,再加一个人工智能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许多地方还没有眼科医生,我可以在他的这个检查设备里面加一个人工智能软件,部分代替我们的专家。 因为现在通信很发达,他把用手机照出来的片子发到我们北京协和医院,我就可以帮他看病了。患者不用跑路,让信息来跑路。医院专家可能每天忙碌得不得了,而人工智能如果帮专家挡掉50%到70%的工作量,剩下30%的工作量了,专家就可以应付了。总之人工智能加互联网是我们解决中国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让信息多跑路和让患者少跑路非常关键。 陈主任介绍:“我这几年做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当我们来到湖南省桂东县县医院时,发现那里没有眼科医生,只有五官科医生,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想用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的问题。如果这个人工智能的软件能够认识很多眼的疾病,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软件植入眼底照相机,眼底照相机一照,人工智能就告诉说,患者的眼睛有事或没事,应当如何治疗,是否要把这片子传到北京协和医院,给出一些提示和建议。所以,最近这几年,我在致力于搞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和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做出自己的努力。” 从2019年到现在,陈主任做了数场基于5G技术下的眼底激光治疗的研究工作。我们分别去了浙江、吉林以及新疆。尤其是新疆图木舒克市,离北京是4000公里的距离,那里的老百姓说要到北京来看个病是极其困难的事。我们这次就把我们的设备——一个“激光机器人”放到了新疆图木舒克市的人民医院,该院的主任大夫不会打激光,从来也没用过这个设备。不要紧,我来替他打。我把这个机器拿过去,只要他把这个镜子给我扶好,能看到他的患者的眼底的病变。然后我在北京进行操作,我给他治疗即可。我治疗了几个病人,其中有两位是维吾尔族的患者。他们说要到北京来找我,是很难的,不可能的。那么,通过技术的手段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感谢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祖国有5G先进的技术,我才能相隔数千公公里看到患者的眼底影像,而且从新疆到北京延时只有20毫秒,肉眼是根本感觉不出来的。就像身临其境,就像患者就在我的对面,我给他进行治疗。 另外,还有人工智能。最近我们和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我们做的这个软件能够识别这些病——静脉阻塞、糖尿病病变、黄斑变性等多个病种,这个也获得了北京市重点课题的资助500万元。现在我们正在做临床实验,希望很快批准应用临床。这些努力就是旨在把我们的医疗资源下沉下去。为什么我们那些离大城市远的地方的患者就得不到好的诊治呢?我们一定要想法做这些事,好在中国现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技术已经十分先进。那么作为医疗领域,我们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广大患者身临其境,不一定非要来大城市就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国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 中国的5G技术,还有一些远程医疗的技术是比较发达的,但是,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差距。比如说,目前,我们只是测试了远程的诊断应用,因为我们的信息技术速度够快、影像够真。但是要做治疗的话,那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我在网上远程给眼睛开刀,这个目前还做不到。 在医疗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服务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国家出台许多相关政策也投入了很多资金来做相关工作。但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还集中在大城市,医疗专家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全国的患者都来到大城市的医院看病则很难接待得了,而且,这样患者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因此,我觉得应该是从可行的事情开始做,首先我们做远程诊断。当然这项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目前我们研究团队做的5G远程激光治疗论证可行性的相关文章,也即将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上发表,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努力。” 现在,中国遇到了西方国家的围堵。“卡脖子”问题在这个时候更加凸显出来,我们要大力做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们国家也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研发条件,也更有利于服务好中国的患者。 我们国家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大数据。我们有14亿人口,这个数据如果不加以整理,这叫数据大,不叫大数据。那么如果我们加以整合加以规范化,我们的数据将是无穷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大数据可以发现很多规律,作为诊疗的指导。比如上海市,现在就在做一个眼底疾病的诊断数据库。现在我们国家在信息化,互联网这一块不输任何国家。再比如一个阿里巴巴公司,一个腾讯,他的用户量就有多少个亿啊。这只是家公司做的,如果国家将其统筹起来,那就会比公司做得更大更强。通过这大数据。就可以挖掘到更多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留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陈有信教授曾经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我们知道,许多留美人士会选择留在美国继续工作生活,而他当初却毅然选择回到祖国。陈主任对记者说,1999年我去到美国之前,我在国内从来没摸过汽车的方向盘,那个时候中美之间的差距确实很大。不瞒你说,后来我夫人也跟我一块去了美国,也很喜欢美国。我当时在美国也买了一辆二手车开着心情十分喜悦,因为我在北京没有车。当自己想要回国服务的时候,一起租房子的室友还很惊讶,说你为什么想要回国呀?况且,当时美国的科研条件也很好,更适合我做研究。 这时陈有信话锋一转提到了他的老师:我的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了美国学习,那时中国经济水平还要差些,但他们却坚持回到祖国,他认为中国培养了他,他必须回来服务。老师的话也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而我出国之前,老师告诉我一句话,你必须回来。所以,我从出国的第一天起思想上就没有想留在美国的想法。学成后,科室的领导给我打来电话,说国内的工作很需要我,我也没有多想,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提前回到祖国服务。从2001年回国后到今天整整20年。可以说,这20年成就了我。是祖国这块热土成就了我。我通过为中国如此多的病患服务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所以,对于当初回国的选择,我一点也不觉得后悔。 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得力于祖国发展和北京协和医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奋斗环境,尊重人才,让我们干得顺风顺水。而在国外,有色人种做医生是有“天花板”的。在中国,我们没有“天花板”。所以,我相信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回国服务。与20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生活和工作条件都要好了许多,科研经费也十分充裕,祖国真的是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了一块热土。 党的光辉历史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陈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我们北京协和医院组织了很多党史学习,重温党的历史,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现实中的例子,我国的新冠抗疫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而国外新冠疫情还如此猖獗?抗疫成功后,我国的复工复产都做得非常好,这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始终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北京协和医院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我们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做我们工作的重心,同时我们要发挥国家队(卫健委直属国家级医院)作用和医教研于一体的医疗机构作用:做其他医院做不了的手术,看其他医院看不了的病;同时要搞好我们的人才培养,培养出大量医疗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并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还包括要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 北京协和眼科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是中国现代眼科的先驱。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眼科发源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当然,我们协和眼科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更加开拓进取,与国内外最高水平找差距,继续努力再前行。最近我们在做一个眼科科史室及人文走廊,展示协和眼科的辉煌历史,以及许多图片资料、老专家、老教授、老主任的头像,以激发我们广大科室人员热爱科室,鼓足医教研的干劲,来为我国眼科事业的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陈有信主任(左)接受《祖国》杂志社主编杨晨的采访
目前,眼部疾病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还有很多疾病治疗不了,有些病人是先天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对于大部分此类疾病还是束手无策。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北京协和眼科团队力求不辱使命,不断开拓进取攻克更多医疗难关,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眼部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这些疾病的致病原因,并进一步破解新的医疗难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比如说,近几年我们团队,包括我们医院最近在进行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应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规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在新的药物研发和相关治疗手段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接下来,我们的团队还将一如既往、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现在协和的眼科科室里有很多医教研人员都申报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真正能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手段。我们衷心希望通过不断努力,研发更多自主先进医疗设备和药物,来为广大患者服务。”(文/杨晨 张帅 郑杰川 图/宋志娇)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