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五一”假期终于要到啦。节日的餐桌上,往往少不了酒的身影,“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文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小酌几杯无伤大雅,但注意了,酒可不是想喝就能喝的。正在服用某些药物,或者身患疾病的人,千万别沾酒,否则可能带来致命危险。今天,药师就来帮大家梳理一下,那些不能沾酒的人群。
肝硬化 胰腺炎
须绝对禁酒
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不要沾酒:
肝硬化或存在肝损伤的患者绝对禁酒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氧化为乙醛。乙醇和乙醛都会损害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另外,存在脂肪肝等慢性肝病的患者也切不可过量饮酒。
胃病患者不可大量饮酒酒有促进胃液分泌,引起蛋白质变性的作用。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食管和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因此,对于既往有胃炎、胃溃疡的患者最好避免饮酒,或少饮酒。
胰腺炎患者绝对禁酒 酒精可造成胰腺损伤,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因此,对于既往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切勿饮酒。
正服这些药物
饮酒或可要命
某些抗生素
头孢类抗生素和酒一起服用,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视物模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这是因为头孢类药物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可以说头孢是饮酒人群最应该警惕的不能“亲密接触”的药物之一。
另外。如甲硝唑、奥硝唑等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的药物也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还应注意,肝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一旦被抑制,常需4至5天才能恢复,故停药4至5天内也不应饮酒。
降压药
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使人出现头晕、直立性虚脱等症状。《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建议,高血压患者应不饮或限制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25克酒精大约相当于白酒、葡萄酒与啤酒的量分别为50毫升、100毫升和300毫升。
胰岛素和降糖药酒可促进此类药物代谢,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如头晕、心慌、出冷汗、手抖等。因为降糖药和酒引起的低血糖症状与醉酒类似,常常会被醉酒反应掩盖,以致即使发生了严重的低血糖,患者却浑然不觉,最终导致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另外,降糖药与酒合用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如头晕、呕吐,甚至精神错乱、平衡失调等。因此,应用降糖药(包括甲苯磺丁脲、瑞格列奈、格列喹酮、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治疗期间应戒酒。
镇静催眠药
酒精会增加镇静催眠药的镇静效果,对大脑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是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时避免饮酒。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化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使胃酸增多。阿司匹林与酒同时服用会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药物和乙醇的双重刺激,引起消化道溃疡或者出血。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有很强的肝毒性,与酒合用会使肝毒性加重。泰诺、感康、快克、白加黑、百服宁等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服用时需要注意。
解酒药不解酒
酒量好主要靠基因
所谓解酒,一个方法是加速酒精的代谢,使其尽快排出体外;另一个方法就是延缓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第一个方法中,酒精的代谢主要取决于乙醛脱氢酶的量,这无法由药物改变,主要由基因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杯就倒。第二个方法生活中倒是常见,比如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因此,想要解酒,药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与其花大价钱买疗效和安全性都不明确的保健食品类的解酒药,还不如选择健康饮食。
文/杨烁(北京积水潭医院)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