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同志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2007年3月23日)
毛岸青,又名毛永寿、毛远义,1923年11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马列著作优秀俄文翻译家。1947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7月回到北京,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为了革命事业,父母四处奔波,毛岸青兄弟从小就过着“吃百家饭、走万里路”的生活。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7岁的毛岸青和8岁的哥哥毛岸英、3岁的弟弟毛岸龙三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秘密转移至上海,寄养在地下党人创办的大同幼稚园中。不久毛岸龙因病早逝。1932年3月,大同幼稚园解散,岸英和岸青被人领养。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还时常挨打受骂,他们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照
1936年夏,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从一座破庙中找到流浪中的兄弟二人。随后,党组织委托张学良将军部下李杜将他们带到巴黎,并由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派人护送到了莫斯科,随即进入西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至此,兄弟二人结束了5年的流浪,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毛岸英取名塞尔盖伊,爱称是谢廖沙,毛岸青取名亚力山大。当时,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
刚到苏联时的毛岸英和毛岸青
不久,兄弟俩和父亲毛泽东音讯中断多年后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父亲每次收到来信,心情都非常激动,并尽可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他们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
毛泽东给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在苏联,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吃过苦的孩子早当家,岸英岸青兄弟俩更懂得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一起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都曾跳过级。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
周恩来、邓颖超与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在国际儿童院的合影。
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时间长达8个月。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从此,他开始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俄语水平高,翻译能力强,备受人们敬重。短短几年时间,毛岸青就参与翻译了列宁的《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和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等十多部著作。他还参与翻译了苏联学者写的一些政治理论著作和《联共(布)关于青年工作的两个决议》等历史文献。此外,他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介绍苏联政治理论和文学的文章。他参与翻译的列宁斯大林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曾经大量发行,广泛传播,成为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读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著作的翻译和传播对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中南海,毛岸青、邵华在父亲毛泽东身边。
毛岸青同志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离开经典著作翻译岗位之后,他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理论,同时创作理论电视片、电视剧、诗歌、散文等。他和夫人邵华怀着对父亲毛泽东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先后共同主编了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参与策划摄制了《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纪念文章。
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全家合影。
晚年的毛岸青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统一,拥护改革开放,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夫人邵华、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工厂、农村调研,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岸青与夫人邵华
毛岸青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始终牢记父亲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风朴实,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家风严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无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同志的好儿子,无愧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的崇高品德和朴实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