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青峰,云雾缭绕,天地氤氲,恍若隔世。日前,黄山日报采访组追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足迹,走进歙县石门乡竹岭村,来到有“中国传统村落”之称的青峰自然村。
据《歙县志》记载,1927年底,方志敏领导的江西红军约1000多人进入歙县石门、狮峰、长陔一带开展活动,1个月后撤离。1934年9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浙江翻过连岭到达歙县石门、旃田等地。1935年1月9日,先遣队再次从浙江遂安进入歙县石门,因国民党军堵截,于当日返回遂安,然后去江西。 淅沥的春雨,将脚底下参差不齐的石块冲刷干净,也让通向大山深处的古道变得更加湿滑。在梯田间蜿蜒而上,转过几道弯,来到密林的入口处。路边,一片山坡被推平,形成两块台地,高低错落。年近6旬的村干部程利群说,这里正在建红军烈士墓广场。屯溪隆阜社区,还有其他几个地方,已经有人来电话预约,准备今年“七一”前来这里开展党建活动。 踩着泥泞的松土,跨上湿滑的高台,一块墓碑立在眼前。仔细辨认,墓碑自上而下、从右向左,錾刻“方志敏烈士先勤部队”“公元一九三三年牺牲”“陈树当烈士之墓”“一九六七年元月立”等碑文。 程利群说,听村里老人讲,1933年,一小队红军从这里经过,有30多人,往浙江方向赶,其中包括陈树当。当时,陈树当负伤在身,就被留在这里。在国民党部队围剿下,陈树当被敌兵抓住。押送途中,经过苦胆潭边,陈树当乘敌不备,跳入深潭,英勇牺牲。敌兵为邀功请赏,凶残地割下烈士的头颅。后来,保长叫人把烈士的遗体偷偷埋了,就葬在苦胆潭下的河边。在烈士的随身物品上,有人发现有“陈树当”3个字。 有关陈树当的故事,几代人口口相传,在青峰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但是,谁都不否认,陈树当是一名红军烈士。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在当地赓续至今,永不褪色。程利群说,他读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学校都组织学生来河边扫墓,缅怀红军烈士。 “去年冬至,我们村把红军墓移到山上来。以前在河边,到了下雨天,那一片经常被水淹掉。”程利群说。迁坟发掘中,人们仔细收集遗骸、遗物,在烈士遗骸的裆部发现15枚铜板,但现场没有找到头骨。这印证了当年敌兵凶残割颅邀功的说法。在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共和国的诞生。 新建的红军墓前,是古道通往威风岭的,现被当地人称为“红军道”。75岁的程棣华老人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狮石乡政府工作,从青峰去狮石乡营川走这条古道,途中必经威风岭。“威风岭上,现在还有红军战壕。”狮石村“红色狮石”村史馆资料记载:1936年6月,下浙皖特委在狮石村蝙蝠洞建立党支部,并派6人到狮石村,白天住在蝙蝠洞,并到威风岭垒战壕,晚上到狮石村做宣传工作。 青峰的山背后是岭后。有关党史资料显示,1934年9月25日,抗日先遣队五十五团、五十六团行至休宁榆村,遭遇敌军主力,两团放弃袭扰屯溪的计划,返回石门、汊口,与五十七团一起从岭后经威风岭、狮石、结竹营到达休宁白际。 程利群说,把村里的红军墓从河边迁到新址,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让烈士回到当年走过的路,回到高举军旗的红军队伍中。(许晟 黎小强 姚大盛 钟伟)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