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办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这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凭借疫情中的优异表现,以及重大政策的支持,中医药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不过,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人才总量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相当突出。 想要发展,中医药必须首先练好人才内功。此次《政策措施》中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着墨很多,在7个方面28条政策中,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成为首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 具体看,首先要做大“分母”,抓好普及。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展一批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中医药传播平台,推出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著作,参加的人越多,从中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做强“分子”,提高专业教育整体水平。分子是从分母里挑出来的优秀人才,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优秀学生选拔培养,特别需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 重视师资队伍,抓好师承教育。师带徒,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都可以作为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的重要平台。 有序发展,抓人才评价和激励。中医药发展要制定好各种标准,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其中,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将是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会看病、看好病将是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 《政策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宏伟的目标: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不过,把中医药人才专业培养好,不是一个速效的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立足长远。杨树速生,相比之下松树生长缓慢,但是松树之材更堪大用。专业院校得经历相当一段时期,为中医药事业多培育几片“松林”,也需要教育和卫健部门合作,学校和企业合作,各方协同,才能把中医药特色发展事业搞上去。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