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新书悦读>正文

书写文明的“记忆之场”

2021-01-18 16:40 来源:人民日报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李零等著;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将中国考古发现和学术发展的“大叙事”与考古工作者个体的“小叙事”互相交织,整合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时空维度;考古工作者的声音赋予“透物见人”的中国考古学更深层次的延展性
  中国考古应该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也能够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我们要增强这样的自信,从继续讲好华夏文明现场的考古故事开始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是一部考古工作者群体的“口述史”,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味。近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众对考古与文物的认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逐渐从考古学普及的幕后走向台前,激发我们重新思考考古工作者作为文明对话主体的意义以及文明叙事的更多可能。
  近代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建立“科学”的方法体系为目标,并努力从固有的史学编纂传统中剥离开来。与传统史学书写不同,考古发掘报告依托地形学和类型学的独特方法论,追求形式的客观性、场景的真实性、要素的系统性,以符合现代科学的方法。因此,在考古发掘报告中,考古工作者一向是避免自己“在场”的,考古报告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枯燥”“罗列”“细碎”的。
  但考古工作者的定位仍然值得思考。本书通过考古队长对考古“第一现场”的讲述,让人认识到考古工作者其实是与古代文明进行对话的一个“主体”,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论断,“在考古工作中,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此书将中国考古发现和学术发展的“大叙事”与考古工作者个体的“小叙事”互相交织,整合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时空维度;考古工作者的声音赋予“透物见人”的中国考古学更深层次的延展性。在本书每一章节的最后部分,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都被列为附录,作为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目,满足考古爱好者学习进阶的需求。
  现代考古学的关键指征,是试图通过认知和理解“真”的过去,以不断指向和更新我们对“善好”未来的想象。正如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刘斌所感悟:“考古能让我们走向一个不断被认知、明晰的历史。随着考古的发展,或者说今天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展望未来,另一方面回到过去,这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将探索往更深远、更客观推进……这就是考古不断进行探索的动力。”考古学本身就是一种跨越古今时空的构建,就如“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问题,我们用“良渚”“二里头”等现代的“小地名”来命名和辨识某种考古学文化,正是考古解释学古今“视阈融合”的绝佳例证。
  对考古出土物质资料的分析和释读,现代人“前见”的代入往往无可避免。因此,我们需要更多“考古学的叙事”。考古队长的现场讲述,在考古报告的记录之外,拉长了田野考古的多重镜头:第一重镜头讲述考古发掘的背景和经过,如三星堆30年发掘历程、小河墓地60年后再发现、中国开展水下考古的缘起等;第二重镜头解读重要文物和遗存,如良渚文明的消亡、二里头早期“绿松石龙”的形象、妇好的身份、长安城的礼制格局等;第三重镜头,又拉回到记录考古工作者献身考古事业过程中所生发的个体生命体悟,如樊锦诗的敦煌情结,段清波的“考古是生命之光”的绝唱,等等。如果说考古现场是文明的“记忆之场”,那么考古学家本人也是一个“记忆之场”,正是这种“多重记忆之场”,才能在古今时空交错中拼贴出文明基因的绵延,才能阐释考古遗址作为文明“场所”的凝结、聚变和盛衰。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一书在策划选择十大考古“现场”上,兼顾了时间的主轴和空间的圈层。从时间上看,有长江流域文明的良渚、鼎盛青铜时代的殷墟,直至秦始皇陵和汉唐长安城;从空间上看,既有西南文化圈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又有中西文明交汇之处的罗布泊楼兰文明、大漠中的敦煌石窟,还有南宋沉船“南海Ⅰ号”,等等。全书的编辑策划通过考古学对文明基因的“拼贴”,尽可能地展示中华古代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绵延张力、从“差序格局”走向“开放体系”的圈层动力。一个个考古发掘现场,都是文明的历史记忆之场,集纪念性、功能性和象征性于一身。我们期待本书能有第二辑乃至更多,让读者在考古工作者引领下,能够拼贴起更多文明现场,去领略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盘龙城遗址、周原遗址、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南唐二陵、海龙囤遗址的风采。

  引言结尾处讲到,中国考古应该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也能够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我们要增强这样的自信,从继续讲好华夏文明现场的考古故事开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曦)


(责任编辑:王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