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创办的安源煤矿,是中国近代工业十大厂矿之一。属地江西萍乡,因煤而兴,一度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被誉为“江南煤都”。
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安源煤矿即后来的萍乡矿业集团进入发展困境,负债率高企。重压之下,萍矿壮士断腕,历经多次改革重组,成功去产能、剥离煤炭主业。
萍矿的转身亦是萍乡的转身。自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起,十余年,萍乡以“大”带“小”,减“黑”增“绿”,有力回答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问。
壮士断腕 剥离煤炭主业
“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口,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锐意改革。”萍乡矿业集团董事长吴培南对记者不止一次提到“危机”一词。在剔除20余个僵尸企业后,这家已走过122年历程的国有大型煤企,仅剩下8个工厂、公司。
萍矿的前身安源煤矿始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十大厂矿之一。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萍矿曾有过众多辉煌,不仅创造了中国工业史、革命史上诸多第一,还从“井下”走上“地面”,从“国内”走向“国外”,大批非煤产业崛起,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职工最多时达3.87万人,是江南第一大矿务局,1950年至2007年间共生产原煤2.8亿吨。
萍乡,也因此一度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1978年至2008年,萍乡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远超江西省平均水平。
然而,在历史性辉煌中,风险也加快聚集。自2007年开始,萍乡煤炭资源步入枯竭期,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陷入低迷状态。近十年时间内,萍矿这个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生存异常艰难。
站在生死“十字路口”,萍矿壮士断腕,历经多次改革改制、资产重组,企业经济规模大幅收缩、产业逐渐空心化。2019年,曾作为主业的煤炭产业被剥离,发展中心变成建设焦炭化工玻璃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以及生活服务、技术服务等非煤产业。
“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国企来说,唯有改革,才能破局重生。”吴培南说,目前企业负债率已大幅降低,2019年集团营收增幅10.42%,2020年稳中有进。
事实上,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牵住创新“牛鼻子”,才能点燃发展“新引擎”。根据萍矿集团“十四五”发展思路,萍矿集团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相对优势,重点发展焦炭化工以及玻璃、管道、矿泉水等非煤产业,全力推进焦炭化工玻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焦炭化工、玻璃、管道循环经济产业,力争用3到5年时间,打造焦炭化工玻璃循环经济支柱产业,管道、矿泉水主导产业,使萍矿集团成为主导产业突出、资产优良、管理高效、运行规范的现代化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萍矿集团是萍乡经济转型的一面镜子。2019年萍乡市规模以上煤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6.84%下降至0.59%,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85%。煤炭从萍乡“顶梁柱”的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以大带小 老传统变新朝阳
萍乡市芦溪县是我国电瓷发源地之一,工业化制瓷已有110多年的历史。2020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芦溪县“中国电瓷之都·芦溪”的称号。“靠大联强,对接央企”,是芦溪县发展的“八字真经”。
据统计,芦溪已引进央企项目10个,累计投资160余亿元,创造了40亿元产值和2亿元利税。其中,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2019年实现产值3.6亿元,税收近2000万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带动了一批中小电瓷企业的转型升级。
走进芦溪县江西金之川电瓷电气公司,机器轰鸣,企业正在加紧赶制来自上海一家变电企业的电容器瓷套订单。这是2021年元旦过后,这家企业承接的一笔近2000万元的订单。谁能想到,两年前,这家企业还因为产品合格率低,为“吃饭”发愁。
“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缺少技术储备,也请不起专业研究团队。”江西金之川电瓷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说。
为此,芦溪电磁工业园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支持龙头电磁企业科研攻关,鼓励大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资源共享、生产工艺改造带动中小企业稳健发展。金之川电瓷公司在中材江西电瓷研发团队的帮助下,产品实现提档升级,2020年产值逆势上扬20%。
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由央企中材集团出资70%,与萍乡本地民营企业怡源绝缘子合作共建,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高压绝缘子的主力供应商,在其“传帮带”下,芦溪众多中小企业纷纷转型升级。
“我们全程参与了整个生产工艺的布局改造,生产设备的选型、设计与优化。这个过程,提升了芦溪电瓷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我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袁志勇说。
如今,芦溪县形成了以中材电瓷电气为龙头,100余家相关企业为支撑的电瓷产业体系,电瓷企业产品销售占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20%、70%以上。
“萍乡对传统产业没有一刀切地抛弃。”萍乡市市长李江河说。实践证明,对有前景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也能使之焕发青春,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减黑增绿 书写转型“萍乡答卷”
实际上,转型升级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答题。而萍乡的减“黑”增“绿”之路,尤为鲜活。
走进百年老矿安源煤矿,总平巷口矿车吞吐不息。但矿上已不再追求高产,只需完成年度产量目标任务。煤矸山上枝繁叶茂,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
“2016年以来,安源区共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恢复治理点17个,恢复治理面积约1649亩。”萍乡市安源区区长黎增义介绍,将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有机结合,不仅让生态更美丽,更为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喜悦。
在安源区青山镇青山村,有一处由废弃矿区改造而成的“中医养生小镇”,这个小镇集文化旅游、养生养老、中草药种植、中医药教学培训等于一体,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村民杨治亮以前是煤矿工人,煤矿关停后,他下岗靠打零工维持生计。随着中医药养生小镇建成,有20多名昔日的挖煤工在此找到了工作,每个月可以挣到4000多元。
“比起挖煤,在养生小镇做事轻松了很多,而且我们做的是修复矿山、美化自家环境的事,既挣钱又有意义,大家都很乐意干。”杨治亮高兴地说。
更“显山、露水、铸城”的动作是,一批以海绵城市为理念打造的城市公园、湿地在萍乡相继建成。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萍乡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综合绩效考评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2019年,萍乡跻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9年7月,萍乡市国资委全资子公司——江西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萍乡海绵城市创新基地挂牌成立,标志着萍乡从建设海绵城市到推动海绵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迈进。
一年多以来,一批海绵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发展壮大,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了本土市场需求,而且远销省内外,为萍乡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一条科学的产业转型发展道路。目前,萍乡全市海绵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
“我们将加快建设全域海绵城市样板,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海绵产业基地。”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说,萍乡正以海绵智慧城市建设基金、海绵产业集团为支撑,加强与大型央企、科技企业合作,着力打造集规划、设计、研发、产品、施工、投资、运维为一体的海绵产业集群,为萍乡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