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影像中国
图片来自影像中国
图为雄安新区企业办公区。
核心阅读 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在现有城市空间资源基础上去织补、更新与提升 秉承“实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理念,以节俭为设计策略,以适宜技术为设计手段,创造出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 诸多体验型智能技术让建筑“活”起来,成为“人—物”互动体验的智能建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建设领域有三大具体目标:一是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二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运用前沿科技最新成果,人居环境的未来值得期待。 城市建设发力“存量提升” 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约60%,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迈向“存量提升”。具体来说,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在现有城市空间资源基础上去织补、更新与提升。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挂牌”文物保护建筑,更是所有可以被改造利用的建筑。需要提升的,不仅是少量单体建筑,更包括整体街区品质;不仅是实体建筑,也包括建筑之间不同尺度、不同层级的外部公共空间品质;不仅是地上空间,也包括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在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上,不仅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要提升步行、慢行系统的体验感和便捷度;不仅要大力发展城市间长距离的快速交通,还应关注城市交通系统的接驳换乘;不仅要提高集约式的城市水、暖、电系统的效率,更要有机结合各地不同特点,发展分布式、多元化的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此外,城市存量发展还需秉承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综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 系统打造城市绿色生态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性问题。从城市层级来看,可以从五个方向努力。其一,增加总体绿量。这不仅指加大城市公园的建设,还指重视社区绿地和房前屋后分散绿地的植树量,同时鼓励市民参与阳台、屋顶和墙面等立体绿化的构建。其二,疏解空间,保证城市风廊、水系与外部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衔接。其三,着力建设绿道和分布式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发展健康运动的公共空间。其四,推动城市清洁能源建设,充分利用大面积的建筑屋顶资源,普及太阳能光伏系统,把“耗能”的城市转化成“产能”的城市。其五,结合不同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绿色市政、绿色交通、绿色建设、绿色运维的全维度和全过程的管控标准。 从建筑层级来说,一方面,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另一方面,秉承“实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理念,以节俭为设计策略,以适宜技术为设计手段,创造出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做到“少扩张多省地、少人工多自然、少拆除多利用”。通过这“三少三多”,节省土地资源,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实现更全面和长久的节能环保。此外,通过建筑布局的优化、建筑内部的用能分区、建筑开放空间的营造,也可以有效减少用能空间和用能时间。这不仅将系统提升建筑的节能性能,还可以让使用者拥有绿色健康生活,形成气候响应型的绿色建筑新风貌。 技术集成成就智慧建筑 近年来,智慧建筑显示出广阔的创新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从建筑设计来说,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早已替代传统的二维体系,成为方案创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三维信息模型工具对设计全过程的技术协同、造价控制、工艺流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气候参数、环境参数、日照参数进入模拟计算,则引导了建筑从布局到形态到空间组织的绿色设计走向。此外,参数化设计推动建筑形体和装饰面材向非线性化方向转变,形成新的建筑语言。从建造来说,“全现场施工”正在向“工厂生产、现场装配”方向发展,无人化的建造机已经出现,有效减少人工和材料消耗,提高质量和速度。对于小型建筑和构筑物项目,新型胶性材料的应用推动了3D打印的智慧化建造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智慧建筑的标准配置,满足不断提升的工作、生活需求。各类设备设施技术数据的采集和协同,大大提升了运行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建筑安全和防灾应急疏散的监测和警示系统,灯光调控、环境感应显示与建筑界面的一体化……诸多体验型智能技术让建筑“活”起来,成为“人—物”互动体验的智能建筑。目前,智慧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路线已经清晰,许多技术集成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距离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指日可待。 绿色、智慧技术将全面推动“规划—建筑—技术—材料与产品研发”的全体系构建,形成“绿色、生态、宜居、智慧”建设新局面,为人类居住环境改善带来光明前景!(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愷)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