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上海接连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9日,上海将浦东祝桥镇营前村列为中风险地区,而在天津,9日24时起,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街、中心渔港冷链物流区A区和B区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1天之内新增3个中风险地区,且天津出现的病例再次与冷链食品相联系。在全球疫情未见缓解,且秋冬季已至的背景下,外防输入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值得关注。
天津、上海接连新增确诊病例
——又是冷链?又是搬运工?
先说天津,天津此次发现的本土确诊病例再次和“冷链运输”挂上了钩。
根据天津官方的通报,天津的确诊病例是在7日接到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通报后对货物追溯过程中发现。通报显示,经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从德国进口的冷冻猪前肘外包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呈弱阳性。
在上海,根据最新的官方通报,上海新增的病例在浦东机场从事搬运工作,不过,近期没有接触过冷冻食品,他从事的工作与确诊前的行动轨迹已进行排摸。
提到“搬运工”,这不免让人想起,就在一个多月前,青岛市在对青岛港大港公司“应检尽检”人员定期例行检测中,也先后发现2名装卸工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而提到“冷链”,人们自然也会想到此前北京新发地的疫情。今年6月,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暴发的聚集性疫情也与冷链运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10月23日,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在线发表题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现可能源于冷链食品污染》的研究论文。研究者得出结论——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本次新发地疫情病毒源头。
同月,在对青岛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上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首次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
总之,上述这些都在表明,新冠病毒具备通过货物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并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例如,青岛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已经找到了完备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可以在冷冻条件下长期存活。
境外疫情依然汹涌
——跨境货物带毒的风险不可低估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1月9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000万例。另外,此前欧美多国也曾曝出肉类加工企业暴发聚集性疫情。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压力可想而知,更何况越来越多的案例正在提示:跨境货物带毒的风险不可低估。
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19.9%。
今年受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中国进口肉类仍保持快速增长。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日前透露,今年1至9月份,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预计今年全年肉类及食用杂碎进口总量将突破950万吨,创历史新高。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肉类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以此次出现疫情的天津为例,天津口岸就是中国冷链食品的重要进口口岸,其中进口冻肉占全国肉类进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进口食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增加食品农产品进口是中国实施积极进口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协调,从源头上管控好进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进口冷冻食品还有哪些环节需盯紧?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抗疫的成果有目共睹,不过,下半年以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疫情新动向提示着我们,外防输入中,防物环节亟待查缺补漏。
江南大学教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姚卫蓉此前就曾分析,在冷冻食品的包装前后,只要食品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食品就有可能因为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而被污染上新冠病毒。
专家强调,食品生产设备、工器具、加工台面、手、手套、空气、食品加工用水、加工区域的害虫等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甚至在销售交易的拆箱分销过程中,若交易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呼吸中存在的新冠病毒也会随着呼吸或飞沫飘浮在空气中,进而沉积在冷冻食品外包装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疾控部门采集了天津涉事冷库货物置放点、门帘、门锁、门把手、叉车、托盘、库里现存货品外包装、集装箱内壁等环境样本30份及在津暴露人员12名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发现其中1份冷库门把手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1名冷库装卸工核酸检测呈阳性。
可见,狡猾的新冠病毒可能会让你防不胜防,任何一处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疫情传播风险,盯紧跨境货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势在必行。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日前对媒体强调,冷链食品流通环节非常繁杂,各地除了做好冷链食品追溯工作外,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更为重要。对食品外包装的检测是一方面,食品内包装也需要检测,这样能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性,杜绝沾染了病毒的食品在市场内向更多人群扩散。
国务院出手围堵防控漏洞!
就在天津发现本土确诊病例后,天津随即宣布将对全市冷链货品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检测。
国家层面,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述通知指出,在不改变各地现有总体防控安排的前提下,根据进口冷链食品的物流特点,在按要求完成新冠病毒检测采样工作后,分别在口岸查验、交通运输、掏箱入库、批发零售等环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布的文件中,特别对冷链运输出入库环节作出详细要求。
依照要求,冷链运输和出入库环节上,进口冷链食品在从集装箱卸货换装至国内运输工具时,货主或其代理人对货物包装实施消毒。
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承运企业不得开箱,在国内运输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指导冷链物流企业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落实运输车辆船舶等装载运输装备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与此同时,在地方层面,各个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围堵可能出现的防控漏洞。
例如,北京等地已开展了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电子编码等信息技术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开展追溯管理。
刚刚出现过疫情反弹的青岛则要求对所有进口冷链产品每件必检,对在港口等口岸区域和冷库等场所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装卸、搬运、运输等工作的人员,每3至5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完)(记者 张尼)
(责任编辑 李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