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治国理政>正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2020-11-09 11:29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面对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我们要全力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5G技术护航疆电东送大动脉年度“体检”。新华社发

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基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将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形成和发展水平,主要体现为该国或地区的企业整体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以及对构建全球价值链所拥有的治理或控制能力。因此,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基础能力水平高,则表明该国或地区企业整体具有在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获取高附加值地位和治理权力的基础性条件和力量。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升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现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网络中心国之一,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市场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中国成长为全球中间品的最大供应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关键的‘枢纽’角色。但是,随着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不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总体上我国产业附加值还有待提高,与制造强国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黄群慧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短期难以改变。中国产业链受到逆全球化、新工业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布局正面临巨大调整,中国产业链的安全与全球地位受到挑战,需要从长期角度思考如何在产业链安全和产业链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黄群慧认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需要通过产业基础再造,打破对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依赖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黄群慧提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离不开构建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产业创新生态。“一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二要努力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三要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构建全社会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四要通过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生态,有效发挥中小企业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中的作用。”

  对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市场主体单独难以攻克的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需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目前这些关键项目在人才引进、技术竞争、国际合作等方面还不能有效适应新的国际竞争挑战。”黄群慧认为,一要加强统一管理和促进部门合作,重视打造核心平台和发挥行政垂直管理体系的协调作用。二要明确主要权利人和责任人职责,导入成熟的项目管理流程,提升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效率。三要根据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对国家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在战略部署方面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日益完备,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向全球技术前沿迈进,但长期以来与我国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越来越不适用。“产业政策资源应更多地导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而竞争政策将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黄群慧强调,中国要通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竞争政策,通过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来培育和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

  黄群慧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建立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准确把握和评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现状;在生产制造层面集成要素、优化流程、培育人才,切实提高中国的工业基础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11月2日,中铁十一局工人在新建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发

建设制造强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把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秦海林表示,只有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打通循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牵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为经济发展全局提供了坚实支撑。”秦海林分析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2019年我国工业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制造业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商用正式启动,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互联网普及率“十三五”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技术取得了突破,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高端机床、新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产业结构与企业主体竞争力均有较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制造业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共有13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跃居世界首位。

  秦海林指出,在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中,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秦海林表示,要提升全民族的认识,树立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国家比较优势中不可或缺的理念。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打造一支爱国、创新、诚信,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的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托。要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更好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全局支撑。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俯瞰G76(厦蓉高速)和S41(遂宜毕高速)交汇的四川内江市玉王庙五指立交桥。新华社发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王海燕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王海燕表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其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王海燕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第一,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规模最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左右。第三,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最高时达到60%多,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30%左右。而且,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外贸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缺乏基础技术支撑,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王海燕说,面对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紧迫性重要性,理解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王海燕看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复杂、长期的任务。首先要做好规划。贯彻落实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十四五”战略规划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其次要拉长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新兴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再次要补齐短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最后要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扩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各种要素支撑,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张晓东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交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现实、直面变局、着眼长远,深刻把握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也是人民的期盼。”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物流工程系主任张晓东说。

  据张晓东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营业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客货服务规模不断增大,快递业务总量和快递业务增速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铁路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不断发挥;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复兴号、C919大飞机、清洁能源车等一大批新型技术装备蓬勃兴起并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实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纵深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张晓东表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也要看到,我国交通运输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张晓东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公益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场景面宽、外部性强、协调度高、支撑力大等特点,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实现交通强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质量效益上进一步提升。

  “从交通运输内部来看,需要进一步打破原有运输方式各自发展的局面,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协调发展,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交通运输与外部的协调和支撑来看,要深入对接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和目标,发挥好交通强国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先行官作用。”张晓东表示。

  张晓东说,要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和提供现代化服务,实现人便其行、物畅其流,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提高交通运输自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级化,助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通过交通运输通道与枢纽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与农业、制造业、流通业深度融合;通过持续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发展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倡导绿色出行等,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还要通过规范交通行为、推进交通文明,增强软实力。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05版)

(责任编辑  李令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