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我国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建立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充分,都是建立规范有序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药品供应保障涉及诸多政府部门,从临床实际出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快推动各项建章立制工作。 基本药物目录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进一步明确了基本药物“突出基本、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保证质量、降低负担”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制定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经过调整优化,目录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地方围绕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药品使用监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应对、药品临床综合评价、降低慢性病用药负担等,开展了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近年来,安徽、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针对部分慢性病人群需求,将基本药物作为公共产品以全额保障的形式向居民免费提供,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优先使用。 在安徽省天长市,自2016年3月起,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可免费获得8种基本药物及专业的健康教育和血压、血糖评估指导。到2017年年底,该市两种慢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由61.32%提高到74%,血糖控制率由48%提高到67%,全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4%,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7%,群众对政府实施免费用药政策的满意度达到100%。 分类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问题 西地兰、地高辛、鱼精蛋白,由于供需关系、生产周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药品短缺情况不时出现,甚至有的药品难以找到替代治疗方案,威胁着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017年,我国建立了国家、省两级会商联动工作机制,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涵盖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类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问题。同时,我国还搭建起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 在梳理短缺药品清单的基础上,我国通过应急生产和加强供需对接,一揽子解决了47个短缺药品的供应问题。通过组织认定2批、6家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保障超过100种小品种药的稳定生产供应。 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必须用药,尚无可替代药物;青霉胺主要用于铅、汞等重金属中毒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这两种药物均属于典型的易短缺药品。2017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12个省份与鱼精蛋白、青霉胺的生产企业开展市场撮合,促成企业按照撮合价格稳定供应药品,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药品短缺解决办法和机制。(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为科学指导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我国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仿制药行业大而不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仍然存在,研发和生产的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等文件,拉开了我国仿制药质量提升和临床替代的大幕。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国内专利到期和即将到期,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临床供应短缺及企业主动申报的药品进行遴选论证,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以指导企业合理布局、高效使用研发资金。《目录》内药品的加快上市,将为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疾病提供更充分、更有力的“武器”。 曾有家长误将服药3/5片的医嘱看成3片~5片,导致5岁的孩子过量服药后昏睡3天,经血透才脱离危险。类似因儿童专用药品剂型规格缺乏带来的问题,历来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截至2019年,我国先后发布3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将3批清单品种全部纳入支持范围。而且,自首批清单发布后,国家在审评审批、鼓励研发生产等环节,明确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政策方向。 数说 “十三五”期间,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西药品种数量从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新增品种包括肿瘤用药1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22种。 调查核实139种药品短缺原因,分类解决了131种临床易短缺药品的供应问题。 先后制定发布3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涉及105个品种的药物,已有4个品种上市,25个品种处于申报阶段。
(责任编辑:王璐)